初中物理实验“半开放”教学浅谈
2015-08-10刘春来
刘春来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大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的。实验教学的“开放”是指把实验设计、操作、分析等教学环节交给学生完成,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半”是指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给予组织、加以引导、提供帮助。为此,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实验有所改进,内容上适当拓展,并适当控制教学的开放程度。
一、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开放
建议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学实验,例如平面镜知识的教学,上课前发下玻璃板和蜡烛等实验器材,上课时引入课题后,提出问题:(1)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像和物体大小有什么关系?把课文开头的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巡视指导,提供帮助。由学生经过相互讨论,总结概括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如此,适当开放演示实验,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器材有限,无法改为随堂实验,例如用空气压力引火仪做压燃实验等,可以把演示实验操作交给学生完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此类实验开放度应控制在40%~60%之间。
二、探索性实验要引导和鼓励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科学研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改变传统的“告诉—验证—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性实验,并给予适度的引导。例如,“密度”一节教学,每一个实验小组准备体积相同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和质量相等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及天平、量筒、水。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六个圆柱体的密度值,针对数据提出问题组:(1)当不同物体体积一定时,密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当不同物体质量相同时,密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铜的质量、铜的体积发生改变时,铜的密度有没有变化?其余两种物质呢?由学生讨论得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实践证明:通过开放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得出的物理概念或规律,理解透彻、记忆牢固、运用灵活。此类实验开放度多控制在50%~90%之间。
三、学生分组实验要充分开放
传统的实验课,往往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实验只是根据步骤操作,按表格填写。这种实验教学,学生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放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等练习性实验,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可完全放开。又如“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提供多种凸透镜,学生可以选用光具座,也可以只取凸透镜、光屏、尺子等几个学生合作来完成。由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计表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可能疏忽的地方适当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顺利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教师还可以增设部分实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如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后,要求学生把光屏和蜡烛对换位置,观察是否恰好在光屏上成实像,以帮助学生理解成像原理和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此类实验开放度多控制在70%~100%之间。
物理实验的“半开放式”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放度由教师灵活掌握,同一堂实验课时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老师也可以给予不同的开放,具体实施时应按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基础而定。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