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尝试

2015-08-10沈雪梅

新课程·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组教学信息技术

沈雪梅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大体可经历五个阶段:学生自主选学伴——三五个人的自由组合;按学号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取消分组,鼓励学生互助——再次分组的团队合作;依据学生的信息成绩分组,组员的职责随时调整;按信息成绩排座,学生互助,作业督导。分不分组,如何分组,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组教学;互学互助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课上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及小学所学科目及内容、程度以及本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往往能力各不相同,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这几年电脑课程的普及,学生的这种差距逐渐减少。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但还不具备考试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

就目前情况下,让所有的学生跟上教学的进度是首要任务。对于学生在操作时跟不上大部队的情况,如果单靠教师辅导,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进度。这种情况下,同学互助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呢?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大约经历了下面五个阶段:(1)学生自主选学伴:三五个人的自由组合;(2)按学号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3)取消分组,鼓励学生互助:再次分组的团队合作;(4)依据学生的信息成绩分组,成员的职责随时调整;(5)按信息成绩排座,同学互助,作业督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分不分组,如何分组,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下面我就详细说一下各阶段的情况。

一、学生自主选学伴:三五个人的自由组合

从2002年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当课的学习任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将一课分解为多个任务,并且做了一个课堂成绩记录本。只要学生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就在相应的位置记录一次成绩“A”。为了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我告诉学生:平日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我会按照他所完成的次数与本学期任务的总次数的百分比来核算,在实际操作时我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总体思路就是期末成绩以平时的课堂学习为主。所以,学生对于每课的学习都比较重视。不会的地方,要么问我,要么问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学生都会完成得很好,小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有些困难。

为了保证课堂任务的完成率,一般在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我让他们自己调整一次座位,自由选择学伴,这时还没有小组的概念,只是将他们放到了一起,彼此操作的时候关照一下。调整座位后,课堂并没有按照我的预想发生明显的改变,一切还跟从前差不多。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我让学生三五个人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希望课堂能有更大的改变。

组分完了,每组的人数从两人到五人不等。最后总有几个学生是所有组都不愿意要的。要么是性格孤僻,要么是学习太差。没有办法,我一般都跟各组商量,将他们放在愿意收留他们的组内。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那几个学生依然是孤独的,虽然在组里却并没有融入组内的学习中。他们依然跟从前一样,有时能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有时能完成本课任务的一部分,有时根本无法完成。碰到这种情形,我看到了就过去辅导,忙的时候就顾不过来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减弱。对于这部分学生,我感到束手无策。怎么将这些学生放到组内成了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按学号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既然自由组合会出现人数不均、单人的现象,那就按照学号分组吧。首先我先找到班级簿,按照上面的学号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比如,1、11、21、31号定为一组;2、12、22、32定为第二组。在下次上课前按照这个名单为学生安排好座位。这样保证了组内学生的人数较平均,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不会游离于其他组之外。想法是好的,而实际的结果是:有的组学生能力很强,任务完成得快;有的组能力很弱,任务完成得慢。完成得快的组需要格外再给些题来做,有时这些任务还要我再去提示、辅导。一边记录课堂成绩一边辅导,有时弄得我手忙脚乱。

如何让先做完的学生帮我分担一部分辅导任务是我后来想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并按次数将其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在记录时,为了避免虚报,我告诉学生:每课被帮的学生告诉我谁在哪项任务帮助过他,帮助一次就在帮助他的学生相应的任务项栏中的A后面写上一个“+”,两次就是“++”。如此,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学生互帮次数的准确性。暂时解决了先做完学生与后做完学生之间的平衡问题。

组间差距比较大,小组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有时我感觉小组形同虚设。如何让小组之间的能力差不多呢?我想到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但是如何能够做到,又让我迷惑了很久。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想用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分组的依据,但是由于初一新生并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所以在开学初就分组是不现实的。一个月后月考,那时再依据成绩分组又怕影响学生的情绪打破目前的稳定状况,就一直拖着没有尝试。

既然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初一实现起来有些困难,那么我在初二尝试一下如何?于是2012年春天,在初二学生下学期时我进行了第一次按成绩分组的尝试。

首先我拿到了各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单,按照总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每个学生填上名次。再根据班级的人数进行组数的确定,一般四到五人为一组,成绩排在前面的学生为组长。如果一个班级人数为三十三人,一般情况下分成八组,四个成绩段。第一组成员如下:1、9、24、32;第二组成员如下:2、10、23、31。1、2号为组长,33号根据最后的情况放到某一组里。组分完后,我将名单拿给班主任审核,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班主任调整完后,下次上课时我就按照这个分组给学生安排座位。如此,我基本上完成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工作。分组完成后我们做了试题练习,不会的题学生可以来问我或是问组长。分组的作用有了一部分体现,一部分组长对组员尽心尽职,一部分组长由于能力所限并没有起到组长的作用。由此我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

三、取消分组,鼓励学生互助:再次分组的团队合作

虽然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初步完成,但是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面对新初一我该怎么办?不分组,单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角度入手,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并计入最后的期末成绩会怎么样?

2012年秋天,新初一开学的第一课,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并固定下来。在课堂操作时,允许学生下地帮助其他同学,下课后帮助过别人的学生将辅导次数报到我这里。同时,我也为课堂做演示的学生加分,演示一次记录本上加一个A,由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个别学生的某项任务外,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课堂任务一个都没做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

虽然课堂任务的完成率还可以,但我发现仍然有些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困难,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如何减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距,我又想到了分组。于是,在新初一的期中考试结束后,我根据他们的成绩按照原初二分组的方法进行了分组,又参照了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对组进行了调整。最后将学生每组定为五人,一个组长,两个副组长,两个组员。组长为前十名以内学生,副组长基本上顺应原来的方法,在组员上,一般采取从后往前选的方法,将最差的分给最好的组,尽量保证各组的均衡。在座次上,原则上组长坐在最中间,两侧是副组长,最外侧是组员,达到组长带动副组长,副组长带动组员的目的。组分完了,但是我发现小组成员有的能够互帮互助,有的还是不行,有时感觉不如从前的不分组。如何发挥小组的作用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如何能够体现小组的团队合作,这个问题我想了一段时间没有结果。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学生英语课的小组竞赛,由此我想到了为每个小组排序并加分,促进组员的合作。如果现在有五组,第一个做完的每个成员加四分,第二个做完的每个成员加三分,依此类推,最后一组完成的不加分。由此,大大增加了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合作。但我也发现,学生原来的自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尤其在某一组能力较弱时,分组一定程度阻碍了更广范围的学生互助。由此,我再一次觉得,有时学生的文化成绩与信息成绩未必成正比。所以,后来我告诉学生:本组做完后可以帮助其他组成员,同样计入期末的成绩中。

在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对学生成绩进行了计算,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在这成绩里,小组排序分数我只在三个班实行,还有两个班没有实行,且只实行了三次。最后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分数超过一百,凡是超过100的记为A+,大于等于90分的都记为A,大于等于80的记为B,80分以下的记为C,60分以下的记为D。从学生的日常成绩记录表中,能够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次数最高的为五十三次,演示次数最多的为六次,上机操作成绩最高的为70分(满分)。这些数据为我下一步的分组提供了依据。

四、依据学生的信息成绩分组,成员的职责随时调整

有了上学期的分组经验,2013年春天即初一的下学期,我将上学期的上机成绩进行了整理,排出名次,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一般每组四人,操作成绩高的为组长。当我念完名单后,有的班级的学生一片哗然,他们觉得现在竟然连某某某都当上组长了。我告诉学生,我的分组方法及组长的产生办法,在同样环境下学习,能够拿到高分的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这只限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能力,未必代表其他的能力。组员和组长都是可以调整的,下次分组的依据就是本学期的上机考试成绩。我们的组每学期都要进行变动。

分完组后,我们进行了三次课的内容讲授。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原来跟不上的学生有进步了,现在他们基本上可以跟住别人的脚步。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组长对组员不太关心,导致本组进度落后;有些学生虽然在某组,但是融不到该组的学习中,于是我都根据他们平时接触的人群进行了调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近我又将小组加分引入到期末复习课中来,希望学生之间合作得更好些,提高课堂的效率。目前看来,大部分学生还可以,个别学生还是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基本上复习课每课都没有成绩记录,本节课依然这样。但是,在小组加分的刺激下,原来不提问的学生开始提问了,至少这一点让我感到一些欣慰。

五、按信息成绩排座,学生互助,作业督导

因为一个人拖了全组的后腿,谁愿意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每次小组加分都成了泡影,学生的积极性逐渐消退。几乎同时完成作业的两个人,我先检查谁?我一般检查离我最近的,有时在此过程中又会有新的人做完,舍近求远,我要去检查先做完的另一个人。当人很多时,有时分不清先后顺序,一个人就关系到一个组所有人的加分,这时我要检查谁?本来成绩还不错,考试时不知道是故意考砸的还是忘记保存文件,成绩变成了不及格,我该怎么办?在询问学生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做了另一个决定:这个学生重考,下学期按考试成绩排座。

本学期我将考试有问题的班级实行按成绩排座,其他班级学生由于其他原因也实行了按成绩排座。有的班级学生两极分化大,及格学生两人一组,七个不及格加上未参加考试的学生加入其他组,收新组员的组每人期末总成绩加五分。就这样还有三个没分出去,基本上是各科成绩都不好,信息成绩少得可怜。我只能将他们放在了最后。对于差班,我对他们也进行了分组。本学期继续沿用学生互助记录加分并核入总分的方法。

开学一个月以来,我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作为重点工作抓。为他们做了课堂作业的视频,在辅导跟不上时帮助他们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也能互相帮助,连原来不怎么做作业的学生也基本上完成作业了,有的学生偶尔完成部分作业,后来根据情况,我把这些学生的作业从四个减为两个。同时,进行了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未完成人数一人左右。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发现分不分组,如何分组,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断调整。虽然有了点收获,但离想要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后我将继续尝试,希望能找到更好、更合理的方法来辅助我的教学。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分组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利用数学建模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研究
分组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巧用分组教学,优化中职高三数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