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观人物,感悟历史

2015-08-10卢晓菁

新课程·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法指导高中历史

卢晓菁

摘 要:主题式的教材编排,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自我发挥的机会。在教学中,尝试从人物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于人物细节的静观中审视政治事件、经济现象、思想主张,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专题史下某些教学内容相对沉闷的局面,给予学生别样的感受。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物细节;学法指导

浙江省知名历史教育专家戴加平老师在《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中曾提到:一节高中历史常态课,如果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故事、学法、灵魂),就是好课了。在“故事”的这一环节中,人物无疑是主体。“人物细节”的精髓就在于运用好“人物”这一媒介,通过某个或多个细节,突破重点、难点,达到升华教学目标的效果。下面本人把“人物细节”的具体实践与体会一一呈现,以求教方家。

一、以人物细节配合教学内容,帮助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通过语言的表述,学生虽能够理解,但我们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往往是比较多的,如何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人物细节的运用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下面以必修二《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加以

说明。

细节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就从走近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情感生活入手来看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从学生熟知的诗作导入,引发了学生对名人的情感生活究竟如何能反映出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产生疑问,激起了探究兴趣。

细节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婚姻观的变化是重点内容。书本陈述不多,只是寥寥几句,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梳理出变化的具体表现,但缺少史实论证性的表述终有一丝遗憾。本人就在这里作了如下补充: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在父母安排下,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便出洋留学,1921年旅英期间邂逅了才女林徽因。1922年,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当时张还怀有2个月身孕)。其师梁启超写信力劝“万不可以他人之痛,易自己之快乐……”。徐志摩的答复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当学生看到这样的回答时,不仅发生了“哦”的声音。这“哦”声中,既有着对志摩为何如何绝情与发妻离婚的理解,懂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对他来说精神上是多么的痛苦,也明白了在当时的社会转型时期,徐志摩所要追求精神之自由之不易。

二、于人物细节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学法的习得与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的显性指导,也需要学生的内化自悟。在《辛亥革命》一课中,本人以孙中山、溥仪、袁世凯三位人物活动作为主轴线,增添了不少细节,也将学法指导较好地融入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法意识与能力。如:

细节一:年幼的溥仪;1908年登基的溥仪,年仅3岁;1911年的溥仪,年仅6岁。

这一人物细节一出,学生都哗然了,“这么小!”“怪不得国要亡了。”由此,本人顺势抛出问题:“作为一个幼主,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当了皇帝的,他更不理解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何要推翻他的大清王朝。你能从历史因果逻辑关系的角度从孙中山的立场写份反清声明书吗?”为此,本人又提供了一些资料(见下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了以下思路:列强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民族危机严重(国要亡)→要救国。怎么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做主。天下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故土。——秋瑾《如此江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其革命纲领。

细节二:宣统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方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民之好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得以顺利颁布,清帝的退位是一个重要前提。细看宣统帝的退位诏书,让我们觉得他是顺应民主潮流的主动退位,事实是否真是这样呢?

用宣统帝的退位诏书这一细节引出“退位真是牺牲个人尊荣的主动之举?还是一种无奈之举呢?依据?”这一具有选择性、争辩性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争辩中,学生一方面借助阅读,梳理出了影响退位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知识的自主整理;另一方面,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又开展讨论与分析,最终理解了辛亥革命在推动近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上的重大贡献。

三、借助人物细节,点燃蕴藏于历史表象深处的智慧之火,使学生“智学”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求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而当我们的课堂在努力满足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满足学生自我生命自由发展需要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我想学生不仅能乐学、善学,更能智学。

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为例,就李贽、黄宗羲两位人物增加了如下细节:

“自有书四种:一曰《藏书》,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焚书》之后又有别录,名为《老苦》,虽则《焚书》,而另为卷目,则欲焚者焚此矣。——李氏焚书序”

“所谓‘明夷,是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设问:两位思想家都有留传于后世的代表作品,李贽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则有《明夷待访录》,他们为何要取如此书名?请同学们提供研究方案。结果学生给出了的如下具体探究方法:从材料来看李贽之所以取名为《藏书》《焚书》,我们的推测是:他很有可能是出于他的思想主张不能被当时世人所接受才取这样的书名的。所以,(1)我们要了解这两位人物的思想主张到底是什么;(2)把他们的主张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相比较;(3)考察两位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中分析影响因素。这样的方案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

当然,人物细节的运用如历史地图、史料教学一类,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得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整合,遵循可行性、适度性原则,多管齐下,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更有魅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喜欢历史。

参考文献:

[1]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贺千红.例谈历史学科课堂提高的“过程”目标[J].教学研究,2014(10):35.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学法指导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精巧务实的驾驭教与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