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体备课把脉
2015-08-10孙金龙
孙金龙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种集智教学研究活动蓬勃兴起,即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更多的学校将此列入了教学常规管理及量化的范畴。正因为此项活动的全面推进,便衍生出诸多名不副实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甚至于不仅对教学无益反而有害的“病状”。笔者想在此结合自身30多年的教学体验和调研情况,为集体备课的四个环节把把脉。
一、为备前预备把脉
备前预备,前一个“备”为集体备课活动,后一个“备”为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
病状:常见的状况是:确定的同年级学科组主备人(往往是1人)认真钻研教材、搜索整合材料,规划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分配、作业安排等),然后打印备用,而同年级学科组的其他成员往往无所作为。
处方:正确的做法是:同年级学科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预备”这一环节,即每一个成员都要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规划预设,包括三维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法选择、课件制作、课堂互动、课堂板书、课堂练习、作业迁移、单元把关等,这一做法就相当于我们要求学生所做的“预习”规模较大的学校,如果同年级学科班额在20个班级以上,拟确定两名主备人各自主备为宜,以期同课异构的火花碰撞。
二、为备中研备把脉
备中研备,前一个“备”为集体备课活动,后一个“备”既指上次集体备课所涉内容条块,又指本次主备人的教学方案或规划。
病状:常见的状况是:主备人发放下周教学规划方案,解说一通,相关成员依样画葫芦备课完事。
处方:正确的做法是:一是同年级备课组长现场征集相关成员上次集体备课以后个体施教的亮点和不足,适时总结。二是在同年级备课组长的主持下,主备人(1~2名)发放为本次集体备课所提供的教学规划方案,同时就教学规划方案制定的原则依据等进行解说,相关成员结合自己的“预备”,对集体备课时所牵涉的所有条块进行研讨梳理整合,以择优原则确定教学方案,所有相关成员都要做好研讨记录,为“自备”预设奠基。三是同年级备课组明确下次主备人及主备内容范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已经试行不分年级的同学科组集体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让不同年级的同学科成员聚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相互銜接促进;更有学校把集体备课的外延扩大,将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学科前沿理论的学习、学科课题的研究、学科集体备课融为一体。
三、为备后自备把脉
备后自备,前一个“备”为集体备课活动,后一个“备”为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
病状:常见的状况是:备课个体(教师)图省事,没有自我备课,不按本班学生实际备课,拿主备人下发的材料照本宣科,更谈不上三次备课(备前预备、备中研备、备后自备)。
处方:正确的做法是:备课个体在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以及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在和同组成员步调一致的前提下,整合教学资源,规划条块,重新打磨课堂教学及训练架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进行三次备课——备后自备。
四、为教后感备把脉
教后感备,这里的“备”,既指集体备课的内容,又指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
病状:常见的状况是:课上得如何,书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处方: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要对每一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结合集体备课的情况、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控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文字。这既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做一次小结,也是为下次集体备课研讨提供依据,更为自己积累素材,一举多得。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