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音乐五部曲 激起学生万般情
2015-08-10蒋菁菁
蒋菁菁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新课标的改革,特别强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多媒体音乐这一资源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将音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音乐;高效课堂;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美佳作。要使学生感知作品的美,深入体会作品,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一定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受新课改的启发:要重视多媒体科学技术的运用,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将音乐纳入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教学,全面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加高效。我的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全心参与把握文章精髓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这种兴趣只有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听课的情绪,才会领会作品的独特魅力。
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主要讲述了翠翠和祖父之间相依为命、真挚纯朴的感情以及翠翠情窦初开,对心上人傩送“那份薄薄的凄凉”的情感。但文章缺乏故事情节,且语言质朴,激不起学生的审美欲望。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制作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加上黄磊的《等等等等》为背景音乐,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古镇、青砖、石板路、小桥、流水,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情风俗历历在目。再加上“翠翠爱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誓言……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日复一日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的歌词,黄磊充满忧伤的演唱,仿佛诉说一个古老而凄婉的故事。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对文章的理解一下子豁然开朗。通过讲解学生理解了作者是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说明的主题。
二、巧设情境,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吴立岗在《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一书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教师、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产生满意、愉快、合作、互动、互助等积极的情感状态,它就能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中学生,他们都热爱音乐,喜欢用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课堂中如能渗透音乐,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品读并探讨作品,不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吗?
如,在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时,除了一个图文并茂、意境优美的课件外,伴着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学生品味了“清晨靜观”“落蕊轻扫”等画面,领略了“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并比较阅读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秋颂》。这样的一堂课,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着作品与作者的意境。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除了欣赏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外,还可以欣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音乐中赏析作品,学生的热情明显高涨,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三、音乐伴奏,激发学生诵读欲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诵读对于学习语文的益处。虽然它是一种传统教法,但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在“少慢差废”的指责声里,理智而又谨慎地进行了反思,传统的口诵心记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认同与肯定。但由于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他们大都对诵读缺乏热情,我在教学中,特别是针对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文言文等,配上不同的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文章独特的美。
如,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在课堂上,我播放了精心选择的琵琶演奏的古曲,在悠扬美妙的乐曲声中,教师带着学生反复吟诵,学生积极踊跃,争着朗诵,抓住这一契机,我适当穿插知识讲解,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学生在诵读中产生共鸣,欣赏到了文化经典的艺术魅力。再如,《赤壁赋》一文,我配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古筝曲,学生热情洋溢,饱含感情地品读出了文中那“绝尘脱俗、潇洒神奇”的美感。
四、音乐欣赏,沟通诗歌与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规定,增加音乐欣赏的程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字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换句话说,音乐教育在语文教育欣赏方面起着督导作用。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意蕴美历来受人青睐,正由于它的脍炙人口,为作曲家所偏爱,有些已成经典之作,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利用好这些音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我不仅自己演唱,而且播放台湾著名歌手徐小凤的同名歌曲《虞美人》,在徐小凤的歌声里,学生更容易感悟到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也充分品味到了作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字字血泪的一面。将读、唱、品、背融为一体,学生很快就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可播放由诗歌谱写的同名歌曲,让学生边演唱、边品味,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
五、适宜刺激,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受教育者如同打开了平时作文仓库的钥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用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学观来讲,就是通过学生适应外部刺激来发展他们的才能,通过乐曲的刺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自己脑中的记忆,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将他们无声的苦思苦想变成有声诱导,通过老师的启发训练,就连平时难以涉足的细节描写,学生也能写得精练动人。
例如,写歌颂老师的文章,可选一些有关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啊,米兰》《好大一棵树》等;写父母亲人,可选择歌曲《烛光里的微笑》《一封家书》等。将学生的思绪加以启发,营造一个感人的氛围,让学生用语言编织自己心中的事例,然后加以整理、创造,写出佳作。
用音乐穿插课堂的每节课后,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让他们在课内情境的熏陶下,写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如《故都的秋》教完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一段歌颂秋的文字。
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理论上实现音乐鉴赏。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用高超的技艺,将乐曲的美妙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师也可让学生播放几首他们感兴趣的乐曲,然后让他们尝试着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将音乐的妙处及内心的感受描绘得逼真细腻,做到了“情由境生,有感而发”。
信息技术运用是各学科教学通用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辅助教学,将多媒体音乐渗透到教学中,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变得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