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2015-08-10杨扬
杨 扬
(上海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总量经济中,中小企业占中国经济体的绝大部分,解决了中国绝大部分就业人口。如今,企业竞争激烈,中小企业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规模小、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发展,就要从企业的内外部寻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在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往往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中国中小企业的两权合一的现实就要求从企业内部,即企业家自身寻找发展的可能。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也自然成为文章研究的视角。
创新、革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还包括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流程等方方面面。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企业的社会资源、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企业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效果等许多方面。每个企业都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绩效。可以说,在中国中小企业中,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者,创新往往是由中小企业家发动的,企业的社会资本也存在于企业的特定关系和认知网络中。由此,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国内文献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而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更少。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献都是从企业层面非企业家层面研究社会资本问题,基于此,本文试以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家为调研对象,希望从中国中小企业家的个体层面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新和企业绩效进行研究,以此寻找出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
二、文献探讨与研究假设
1.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社会资本最早是由社会学家提出的用于解释社区、家庭成员关系的词汇,后来不同领域的学者也试图从社会资本的概念中寻找对所研究问题的解答,如Burt(1992)从关系网络说的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强调通过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同事及更多的接触)的接触,进而促进个人社会资本和财力物力的创造。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应用于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绩效的源泉,企业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本的运用得到更多的创新与绩效。如Putnam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中各种有利于整合行动,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现象,表现为信任、规范和人际关系网络等[1]。Coleman 则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由社会组织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有利于特定目标的实现[2]。Yli -Renko 等认为,社会资本包括三个维度:与主要顾客的社会互动程度、关系品质和通过顾客所创造的网络关系。吕淑丽对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进行了以下分类: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知识型社会资本[3]。王革和张玉利将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家的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唐兰将企业家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家政府资本、企业家企业资本和企业家声誉三种类型。
综合上述学者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分类研究,本文将企业家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企业家的纵向社会资本、企业家的横向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的亲缘社会资本。因为从中小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角度对企业绩效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小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的创造者,也是企业内部活动和外部交易的决策者,更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者和控制者,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人员,企业家大都会积极促进企业达成预定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的创新者,有责任帮助企业创造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体验,采用新的技术或新的组织流程,淘汰已有的一些旧的产品、服务和技术;企业家是从事资源协调及决策的人,要不断发现机会、寻找变化,为了自身和企业从事各种活动;企业家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或引导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从中国企业经营现实看,企业家要获得资源以及节约经营成本,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及银行部门保持关系,企业家只有与其有接触、有联系,才能为企业的资源累积和企业的成长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对稳定,因此,企业必须能够在有限资源中创造出顾客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创造出了顾客所认可的新产品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才能使企业生存乃至发展下去。企业的创新也不再被视为仅仅与技术有关的单独事件,而是一种将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为需求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家除了要注重企业建设外,还要与企业、政府和亲朋好友之间维持、建设伙伴关系,与这些资源进行的交换行为就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基础定义。企业家所在的关系网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能够影响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响应及管理,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延续。李辉、张晓明通过对中国陕西省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验证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4]。张伟年、陈传明通过对中国苏州工业园近两百家科技型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有促进作用,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包括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战略,成功的企业家会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发生变化[5]。同时,在与政府部门的接触中,也可以激发企业家的新的创意,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在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中,也可能会产生交互式的影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各种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是其重要的资源基础,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能够带给企业许多创新机会与观念。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3.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言而喻。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通过流程创新,企业能够缩短流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使企业流程更加合理、流程成本进一步降低;而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的适应性更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体现。汪鹏基于对以往资料的梳理和对江钻股份的深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6]。李婧、贺小刚、茆键通过对415 家民营上市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家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两者之间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7]。颉茂华、王瑾、刘冬梅通过对24 个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环境规制下展开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8]。李忆、司有和通过对近四百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9]。周亚虹、贺小丹、沈瑶通过对近三万家工业企业的研究数据证实了,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企业的产出水平[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企业家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家为研究对象,其中,企业的董事长、厂长、经理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因变量为企业绩效,自变量为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家的纵向社会资本、企业家的横向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的亲缘社会资本)。
1.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借鉴李辉、张晓明的测量方法,从异质性、规模和强度三个方面来测量中小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在企业家的纵向社会资本中,异质性代表企业家与纵向关系联系认定的多样性渠道,企业家的纵向资本渠道主要包括与政府的联系、与管理部门的联系,以及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等,异质性数值越高,说明企业家的联系渠道越多,联系的广度越大;企业家纵向社会资本中的规模表明,企业家从上述关系中所获得的信息数量,规模越大,表明企业获得的信息数量越多;企业家纵向社会资本中的强度表明,企业家与上述资本渠道的联络人联络的频率。同样,本文也从异质性、规模和强度三个方面来测量企业家的横向社会资本,企业家的横向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和同行竞争对手的联系。企业家的亲缘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家与其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和同学朋友的联系,对其也从异质性、规模和强度三个方面来测量,文章采用五分量表法,分值从1 -5 依次排列。
2.企业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企业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或者在已有商品基础上提供改善或是提供新的用户服务。流程创新是指企业在通过管理使产品的生产直至送达用户的过程中,通过缩短流程或者其他方法降低产品成本。本文测量的企业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三个测项,测量测项均采用五分量表,分值从1 -5依次排列。
3.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本文对企业绩效的测量采用的是市场绩效。对企业绩效的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公众形象和企业的用户满意度。对测量题目的回答采用与同行相比较的方式进行填答,测项均采用五分量表,1 为完全不赞同,2 为不赞同,3 为基本赞同,4 为比较赞同,5 为完全赞同。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变量。本文在做假设检验前,先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
从表1 得出,企业家的平均年龄约为41 岁,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此阶段的企业家大都具有相应的创业及经营企业的经验,能够比较好地驾驭企业。所调研的企业家大多为男性,这与现实情况也大致相符。从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可以看出,纵向资本、横向资本与亲缘资本的均值差不多,从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家对三种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资源都是比较重视的。
各变量的探索性因子相关性(结果略)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企业家纵向社会资本的异质性、规模与强度,横向社会资本的异质性、规模与强度,以及亲缘社会资本的异质性、规模与强度都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表2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和共线性检验
2.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其中,自变量为企业家的纵向社会资本、横向社会资本、亲缘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因变量为企业绩效,有关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通过对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纵向社会资本、横向社会资本、亲缘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是显著的。共线性统计量的容差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均不在5 -10 之间,远小于5,因此,模型排除了多重共线性。
3.结论建议。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中纳入了企业创新能力,而企业创新能力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描述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传导路径。创新不仅仅与技术层面有关,也与企业的管理层面有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中国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检验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模型,得出如下结论:
(1)培养企业家的纵向社会资本,与政府、银行等进行良好的沟通。中小企业尤其要与政府、银行等加强联系,因为政府、银行在许多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便利:如在一些基础建设方面,政府要对项目进行招标,这将为民营中小企业带来业务商机;政府对一些关键性资源具有保护权,民营企业如果与政府关系良好,往往能够通过比较优惠的价格取得相应的资源;民营企业日常经营的许多方面也与政府息息相关,如许可证、营业执照的颁发,环保、专利权的取得和日常纳税等都与其有关;部分地区的企业还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政府也会选择一些扶持企业,如被选上的企业则可以享受相应的国家补贴及优惠。应注意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应使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处于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使公共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政府部门也应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相应部分的成本付出。
(2)多向横向企业学习及沟通。为了企业的顺利发展,企业家向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同行竞争者学习是必要的。企业家通过与同行的交流,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当前的主要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等;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因为有相似的体验和需求,所以能产生新的关于生产、运营及服务的火花。企业家也应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因为客户的提议能够产生未来产品和服务新的价值增长点。企业家与供应商保持有效的沟通,能够使企业处于资源整合、双赢的战略位置。
(3)保持与亲戚、朋友的情感联系。在中国,企业家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助作用不能小觑,如企业家与同学之间的情谊大都是真挚的,企业家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要适时参加一些同学会、同乡会等。这种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外人不容易进入,企业家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
(4)发挥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家一方面要注重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与保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从企业的内部即企业创新能力的转化上下功夫。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家要注重从不同渠道和角度对其进行建设,如此,才能使企业真正地依靠创新能力获取盈利和提高企业绩效。
[1] Putnam 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64 -77.
[2] Coleman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4 -122.
[3] 吕淑丽.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上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98 -112.
[4] 李辉,张晓明.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来自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6):135 -142.
[5] 张伟年,陈传明.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变革型领导风格调节影响[J]. 金融改革,2014,(4):20 -25.
[6] 汪鹏. 企业创新与绩效[J]. 财政监督,2012,(8):68 -71.
[7] 李婧,贺小刚,茆键.亲缘关系、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0,(3):117 -124.
[8] 颉茂华,王瑾,刘冬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4,(6):106 -113.
[9] 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5):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