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祥
2015-08-10
穆 祥,江苏启东人,1960 年2 月出生。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7 年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础兽医学研究生毕业,获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87 年7月以后,一直在北京农学院任教,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现任北京农学院学术委员、二级教授、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主任,中药方剂防治动物传染性疾病机理及其有效成分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博士生合作指导教师,协和医科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生合作指导教师。社会兼职:亚洲传统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北京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兽医协会中兽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届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五届新兽药审评委员。
穆祥曾主讲过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中兽医学、畜产品原料学、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概论等课程,现主讲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细胞环境学。主编教材4 部、副主编教材1 部、参编教材6 部,副主持完成市教委教改项目1 个。曾负责北京农学院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形成了以中兽医学、胚胎工程为特色方向的市级重点学科。2001 年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优秀创新人才。2002 年、2005 年两次入选北京市教委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
在科研方面,穆祥及其团队相继主持、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农业部“九.五”攻关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资助的项目等28 个。发表论文近200 篇,副主编著作3 部。
科研主攻方向:中(兽)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机制与动物维持细胞环境结构间的相关性研究,已形成较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利用现代(兽)医学理论不能阐明中(兽)医理论现代科学原理、针灸及中药治疗疾病现代机理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存在着缺陷。
鉴于植物和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存在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但由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有细胞壁的细胞所组成的生物,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却普遍低于对环境适应性较弱的无细胞壁的细胞所组成的动物,唯一原因是动物体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了一套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在理论上,如若动物体存在这套结构,则对动物而言,其发生疾病首要原因是该结构及其功能受到了致病因子的伤害,而保护该结构使之更好地发挥维持细胞环境应该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措施,然而这在现代(兽)医学理论尚属空白。故提出了现代(兽)医学理论的缺陷是忽视了动物体存在着一套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及其该结构在生理、病理和医学中的作用。
根据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即(1)分布广泛;(2)高度敏感的功能;(3)具有精确稳定细胞环境的功能;(4)具有维持不同细胞所需的相对特异性环境的功能;(5)具有确保细胞营养供应和有害物质清除的功能;(6)是早期胚胎最早分化形成的有别于低等生物的结构;(7)具有诱导早期胚胎器官分化的功能;(8)具有适应机体内环境变化的功能,提出了微血管系统是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的观点。
发现并证实穴位的实质是穴区皮肤内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和同步舒缩功能的微循环单元;提出并证实经脉的实质是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提出并证实经脉的存在是为了维持相对低血压区细胞的环境;鉴于络脉是微血管已被公认,且微血管是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故提出了经络的本质是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的观点。
提出并初步证实,“天人合一”理论与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高度敏感功能密切相关;“阴阳学说”与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精确稳定细胞环境的功能密切相关;“五行学说”与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具有维持不同细胞所需的相对特异性环境的功能密切相关;“气血津液学说”与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具有确保细胞营养供应和有害物质清除的功能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指出,“天人合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人借用哲学观点来描述经络功能的,而不是现代教科书中认为的指导思想,并置于经络之前。
提出并基本证实,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在于提高穴区微血管网络自律运动的振幅后,经直接传递、扩散和神经节段性反射途径使脏器内具有相同自律运动频率的微血管群产生共振,进而实现阻断致病因子的作用和实质细胞环境的改善。
提出并基本证实: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细菌毒素、病毒的靶细胞;是水溶性中药成分的靶细胞。细菌病的证候取决于细菌产生毒素,同一细菌因其所产毒素的不同其证候不同,不同细菌,若所产毒素相同则其证候相同。中药方剂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机制是(1)使细菌毒素失活或阻断其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伤害;(2)调理微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嗜中性白细胞抑杀感染细菌;(3)提高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振幅进而改善细胞环境,修复受损组织;(4)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衣,使之更好发挥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药方剂防治疾病的机理在于调控微血管功能进而改善细胞微环境的观点。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培养了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创建了多个利用微血管、体外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技术平台。
提出了“中(兽)医药学是通过保护、激活动物体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及其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的观点。
提出了完善的(兽)医药学理论应是: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动物体具有一套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致病因子致该结构及其功能的伤害,或者对细胞直接伤害都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消除致病因子、保护和激活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及其功能、直接修复受损细胞都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