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主线教学法的运用
2015-08-10周维
周维
主线教学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中找到一条能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起到主导、支撑作用的主线,这条主线不仅能够引领学生纵观课文全局,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自发地从课文中发现、归纳、分析重要的信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孔乙己》写得真好;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既然有这么多人夸赞这篇小说,就说明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值得我们去深入地阅读体会。教师对小说了解透彻的基础上,就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笔者觉得对于《孔乙己》这篇课文,主线教学法比较适用,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主线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经过潜心研究文本以及综合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案,笔者认为《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以“偷”为主线
鲁迅先生用一个“偷”贯穿了全文始终。孔乙己“偷”和酒有关系,他没有钱,但是又想喝酒,所以他去“偷”,这能看出他的好吃懒做。“偷”和笑有关系,因为他的偷,所以成为众人哄笑的对象,这能看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偷”和打有关系,孔乙己因为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折了腿,最终导致他潦倒至死,这能看出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因此,鲁迅先生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始终,其目的就在于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和悲剧,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题。
教师可以根据“偷”这条主线,设计出以下问题:1.孔乙己为什么要偷?2.孔乙己偷了什么?3.孔乙己为什么不偷其他的东西?4.孔乙己偷了谁的东西?5.孔乙己偷的结果怎么样?6.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接着又带着听讲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与讨论,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小说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以“手”为主线
在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时,鲁迅先生重点描写了他的手。从外形看,孔乙己的手留有长长的指甲。俗语说:“穷人没指甲”。鲁迅先生特写孔乙己的长指甲,就是为了说明孔乙己不愿做穷人,同时他又不愿劳动,所以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从功能上看,孔乙己的手可以抄书、可以偷东西、可以用来逗小孩,甚至可以用来走路,每一个功能的变化都表现出孔乙己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命运的走向。他这样一个好吃懒做,迂腐而又不失善良的“读书人”最终走向灭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写手的有关语句,进行圈划,聚焦重点。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类,看看这些具体的语句分属于手的哪种功能。最后讨论,手的这些功能,分别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悲剧。这种层层深入的主线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同时有了“手”这条主线的牵引,整个课堂就变得紧凑流畅。
三、以“脸色”为主线
孔乙己的脸色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鲁迅先生通过“青白”、“涨红”、“灰色”、“黑且瘦”这四种不同的脸色描写出了孔乙己不同的生存状态。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开始就交代了孔乙己“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这种脸色反映出他困窘的生活状态,因为好吃懒做,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常年的营养不良,致使他脸色青白。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刻画他的性格做好了铺垫。“涨红”则是在别人揭发他偷书时候呈现的脸色。面对别人的嘲弄,他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尊严,此时的“涨红”表现了他内心的羞愧。从这可以看出,孔乙己本身不是无赖之徒,在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羞耻心,他的偷只是为生活所迫。鲁迅先生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很显然这点质疑对孔乙己而言有着致命的打击,他一直以读书人自居,却屡试不第,这是他所认为的奇耻大辱,现在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以他万般痛苦窘迫,“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最后一次写到脸色,则预示这孔乙己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腿也被打折了,用手爬着走。一个“黑”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在精神与肉体被摧残后已经没有一丝活气的悲惨境遇。
在将“脸色”作为主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学习。首先就是通读全文,找出对每一种脸色的具体描写。其次就是对这每一种脸色进行分析,根据描写的时间地点,分析这种脸色形成的原因。最后就是讨论作者写这些脸色的用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以及最后的“黑”,不仅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更深刻地揭示了他悲剧命运发展的全过程。
四、以“冲突”为主线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特征。正是这些矛盾造成的冲突效果,推动着小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也吸引着读者去了解探寻孔乙己这个“有趣”的人。本文的矛盾冲突具体可以体现为六组。分别是“穿长衫”和“站着喝酒”、“以读书人自居”和“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竭力维护清白”和“偶尔偷窃”、“穷困潦倒”和“从不拖欠酒钱”、“使人快活”和“无人关心”、“大约死了”和“的确死了”。
对于“冲突”这条主线,学生可能不能完整清晰地把握,需要教师给出示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冲突,在冲突中体会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悲剧。具体来说,每一种冲突的描写,都体现出孔乙己自身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综合这六组矛盾,不难得出,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真诚善良一面的读书人。他的人生悲剧在于追求功名,却一生未能进学,自视“读书人”,但被读书人排斥在外,自己又不甘心沦为劳动者,最终一生穷困、潦倒至死。
综上所述,以《孔乙己》的主线教学为例,不难看出,主线教学法能够避免课堂提问过细、过浅、无序,有效简化教学思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进行主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并且要紧抓关键问题,找准切入点,在顾及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同时,也要合理地掌控课堂节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主线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鲁迅著.《家庭书架》编委会编.鲁迅经典作品全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许祖英.孔乙己教学案例描述[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2).
[4]李涛.孔乙己“偷窃”行为新解[J].学语文,2005,(4).
(周 维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