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再探究
2015-08-10闻颖
闻颖
目前初中语文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一套以语文基本训练为基础、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教师必须用好它,以单元教学要求为指导,以知识与能力训练为重点,以选文为凭借,有计划、有序列、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从而为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强调以训练为主,并不是轻视教师的“教”,而是强化教师“教”的质量。如果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地深钻教材、精心设计、研究学生,那么对学生的训练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语文课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育人也是语文课份内的事,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育人的内容很多,如美育、情感教育、思品教育等。如果忽视了这些教育,也就等于忽视了“育人”的根本目的。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其中蕴含的育人因素,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熏陶和感化。如《藤野先生》《最后一课》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再如,笔者在讲《<白毛女>选段》时,讲著名演员陈强在解放区演出时,扮演黄世仁差点被战士开枪打死的轶事,一下子把学生给吸引住了,课堂的气氛也就形成了,从而也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材是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教师要能驾驭教材,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所以,从长远计,“育人”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知识与能力并重
如上所言,语文课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就无从谈起。有了知识,但还必须经过“技能训练”这个中介,才能转化为能力。例如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和《老王》后,可让他们进行比较。在选材上,三篇课文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事,而字里行间又都渗透了催人泪下的真挚感情。三篇课文都分别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来细致描述,突出体现对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爱”。文章构思上亦巧妙自然,设置悬念,引人入胜;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三篇课文在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都有着共同特点,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能启发思考,唤起生活感受,从而深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相互帮助的美德。
比较阅读是一个融合着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的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指导下的比较阅读,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迁移活用能力的发展。在比较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在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组织教材内课文与课外同类相关作品的比较阅读,比中品味,比中领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此,也就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劳动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习的效果才会更突出,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教法与学法统一
目前,学法研究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不够。其原因是思想束缚,观念陈旧,不敢放手于学生。陶行知、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都阐明了“教学”的本质。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方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见学法的重要性。教师应自觉地以良好的教法为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导航,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比如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渗透等等;对课文的理解,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搞清“写的是什么”,再弄懂“是怎样写的”,最后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写”。总之,无论讲哪种体裁的课文,都要力求做到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以“教”促“学”,以“学”施“教”,变“讲”为“学”,使教法和学法真正统一起来。
与此同时,还必须解决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问题。教师教学必须激励调动学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学生愿意学了,才能学进去,才能学得好。否则,无论怎么教,都是徒劳的。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实现三个“转变”为归宿。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常用中巩固、精通和深化,才能形成能力、技巧,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再从初中教学目标来说,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一是师生双方都必须变革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和“学”的观点。二是教师要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示范,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三是提倡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进图书馆、阅览室,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语文收集资料,积累经验。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就可以实现由教师“教会”向学生“学会”的转变,达到培养合格初中生的目标。
(闻 颖 江苏省新沂市第五中学 2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