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差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8-10秦小红徐晓勇
秦小红 徐晓勇
语文差异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学。
一、有效教学:差异教学的目标
教学因差异而有效,面对复杂的课堂、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只有实行差异教学的策略,才能实行有效的教学。使教学适合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状态,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布卢姆认为,如果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缺乏必需的认知准备,那么再好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使学生就这一任务达到掌握水平。学业不良的学生基础差,接受速度相对缓慢,这就决定了班级教学的起点、方法和速度不能一概而论,在课前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不仅要“备学生”,而且要“备学业不良学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要互动起来,只要师生间展开了交流,彼此有了沟通,学生的情况才可以了解。教师要善于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效的差异教学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差异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方式。真正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因为只有自主选择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积极地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合作的学习方式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中去,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让他们彼此取长补短,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而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契合了高中语文深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们有反复思考、深入领会的机会。
二、学科特点:差异教学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半自然性”和语文知识构成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差异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陶本一将语文分为作为“天赋”的语文、作为素养的语文和作为“学科”的语文,认为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是“学得”。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是半自然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此,王荣生指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教学方式,有多种选择的余地,语文科的课程具体形态必然多元并呈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结合不同的情境,开发适合本班实际的课程,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程式。
同时,语文教学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不同类型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了解学生的差异,使学业不良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从而增强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三、隐性课程:差异教学的重点
在差异教学中,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雅斯贝尔斯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语文潜在课程,尤其是优良的语文学习风气、课堂民主氛围,良好品德、豁达性格、坚强意志、审美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教师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默会知识,这是教师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论,并且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也是默会知识。教师可以运用自己默会知识,研究学生的默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将学业不良学生与其他学生整合在一起,建立有秩序、有规则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
实践证明,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尖子生”和“差生”,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业不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如果用刻板的应试标准去要求他,那么他们将一无是处。而如果用多元智力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会获得自信,从而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作为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同学都值得尊重,对于那些棱角分明、富有个性的学业不良学生,教师完全可以发挥他们正面的价值,引导他们成为有效课堂的积极因素。学业不良学生不乏有一技之长,在班上有人缘、有号召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给整个班级注入活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寻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思考如何才能既发展学生们作为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又能培养作为个体而具有的独特性。
针对当前教育中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状,有学者提出了“文化教育”的观点,“所谓文化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关注点不再是知识,而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不再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不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知识,从而成为旧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受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全面熏陶,从而不仅成为旧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其实,语文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与文化本是一家,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自然更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语文的文化内涵,发挥语文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密切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有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促进有效的语文差异教学。
(秦小红 徐晓勇 江苏省扬中市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