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2015-08-10周红敏
初中语文教学是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并不重视语文学习,加上传统语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更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新课改提出,通过情境创建的方法强化初中生的语文知识,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学生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因此,对于该如何促进学生学有所乐,乐在学中,是当前广大教育者共同面临的挑战,而笔者通过自身教学经验和案例的分析,对如何创建教学情境做以下解析,期望能对同行有所启示。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现状
当前,情境教学已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还有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情境教学,其课堂情境的创建没能意识到师生间较大的心理距离。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旧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由于课堂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氛围烦闷枯燥,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初中生课堂参与意识普遍不高。并且受到教师自身能力和知识的约束,很难弄明白情境教学有何优势,就更别说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情境教学了。
此外,还有学生受知识的制约,降低了情境教学的实效性。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预期目标很难和初中生学习成果达成一致,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运用程度不高,其学习的方式依旧采用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知识面得不到拓宽,加之师生间的功利心理又较为急迫,导致学生没有健全完善的知识体系,其视野狭窄,结果情境教学法实效性被降低。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思路
实施情境教学法首先要确保语文教师素质有较高的,促使其更全面的认识情境教学法,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创建出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营造更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其次,学生学习急功近利的心理要加以遏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证情境教学法能最大化地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
(二)以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案例教学,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研习,为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打下基础。为达到全面揭示文字中作者所蕴含的微妙情感,笔者每讲解一篇课文,都会事先以多媒体技术呈现,并介绍文学作品创作的年代,以达到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感受,确保学生与作者间有思想感情的共鸣。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也加深了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度,其投资也在不断加大,使得初中课堂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所以,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结合教学资源,比如影视资料或图片音乐,实现还原或再现作品当时的情境。多媒体技术是集声像为一体,能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理解观察的能力。
例:笔者在讲解《观沧海》(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时,就是借用多媒体技术,以播放关于三国时期的影片,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为三国时期。正值曹操、刘备等逐鹿中原,乌桓族便在辽西一带趁势强盛,对河北一带杀烧抢掠,危害一方。到建安十年,曹操击败袁绍,导致其呕血身亡,其子袁尚、袁谭只好逃往乌桓族,与乌桓族狼狈为奸觊觎中原。曹操为杜绝后患,主动出击率师北征,仅靠一战就击垮乌桓族。于当年的九月班师回朝,在途径碣石等地时,借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写成诗词。通过多媒体创设还原历史的情境,实现学生和诗人情感共鸣,同时通过感受影片中那种蓬勃大气雄伟的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乱世中曹操的抱负和胸怀,即问鼎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千秋功业。
(三)建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包括了人类的教学活动,没有任何教学活动是离开生活的。尤其是语文教学,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所以创设体验情境和风土人情情境在所难免。例:笔者在讲解《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时,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融入其中。众所周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别称艾节、重午等,原为夏季驱除瘟疫的重要节日,是汉族人民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当天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而其中的吃粽子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因此在解放后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此外,还有辟邪的熏艾、喝雄黄酒等活动。学生纵览端午节的风俗人情,并对比作者家乡端午风俗,便能充分体会到作者那种怀念童趣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其实,创建情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满足日常生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只要教师能达到这两点,那么就可创建出有效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情境教学成果的优化。
(周红敏 湖北省孝昌县季店中学 43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