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本体性教学内容”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角

2015-08-10夏春美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本体语文课文字

夏春美

【主题背景】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了我上每节课之前必思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显然,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教课文,而应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所得。那每篇课文能作为语文教学哪方面的例子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命题。他认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我在教《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前,曾经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将这篇课文上成语文课而不至于像科学课呢?”我努力挖掘本课文中的语文元素,让“本体性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情景描述】

片段一

1.大自然的文字千千万,作者是怎样用一篇文章来介绍的?

(1)画出文中作者介绍的大自然文字,完成表格。

(2)作者介绍了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四种文字,他是怎样用巧妙的语言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的?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句子:

;云 ,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说明】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所写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本课中,我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这样既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又能很快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当然,科普类的小品文不是一些科学知识的堆砌,而是有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谋篇布局的完整的文章。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要指导学生读懂作者是如何用一篇文章有序地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上述第2小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整篇文章的构思及表达。

片段二

1.默读课文,思考: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2.对比阅读,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1)百科全书上介绍冰川的片段:冰川是移动的,但它移动的速度很慢,我国流速最快的冰川一年才移动117米。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别处,而且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直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2)作者在文中描写的片段: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说明】“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对伊林作品的高度评价。在本文中,“文字生动”这一特点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文中通过写冰川说明地质变迁,利用“搬”“爬”“带”“走”等词语,用拟人化的方法,把冰川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浅显易懂,妙趣横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本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把百科全书上介绍冰川的片段与文中描写冰川的片段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学生很快感受到了百科全书上的文字枯燥艰涩,而本文语言生动活泼,他们一读就懂,并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赏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三

1.仿照作者的写法,以“是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为开头,介绍你所了解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用上比喻、拟人、设问等方法。

2.交流评价。

3.最近我们都在读作者伊林的作品,对大自然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我们也可以给大自然编一本书,名字就叫《我们的大自然》。我想,这本书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植物篇、动物篇、气象篇、天文篇、地质篇等。今天,写好的就收入这本书中,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写,我再把你写的收录进来。这样,我们班就可以编自己的书了。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下一步小学语文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上读写结合的练习,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了本文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以后,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反思讨论】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语文姓“语”,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而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要做到这一点,确定每节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引领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方向,它影响着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检验所设计的目标是否瞄准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才可能将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例如,本课教学我开始设计的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就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势必会将这节课上成介绍自然知识的科学课。后来,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抓住文章要点,了解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用通俗浅显、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就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了主要目标,课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并且通过小练笔将所学的表达方法加以运用,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本特点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章,由于所写的内容不同,或文体不同,文本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而每个文本所显示的特点将是我们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例如,关于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我们在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时,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应让学生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的显著特点是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给科学添上“文学的温和笑容”。因此,本课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将学习本课作者的语言表达确定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3.教学流程落实本体性教学内容

现在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但瞄准的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本体性教学内容往往是零打碎敲的,教师教过了,学生可能理解了,但往往没有学会。而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教学流程来设计。本课教学中,如果我只是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分段讲解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最后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学生只能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或者对大自然的文字产生一些兴趣,而关于语文能力、语文方法的收获甚微。而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认识到本课语文表达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文运用拟人、设问、比喻等语言表达的魅力,最后让学生也学着用这些方法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学生就在“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充分落实了本体性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本体语文课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语文课文
眼睛是“本体”
热爱与坚持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梦中的文字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种出来的“逍遥居”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