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朗读教学方法的运用
2015-08-07张芬芳
张芬芳
[摘 要]朗读教学在小学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应受到重视。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引导深情朗读的技巧;注重朗读实践的感受。
[关键词]朗读 方法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27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用朗读表现出语言的美感和优美意境。这种朗读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诗歌和散文,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小小的船儿》诵读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用一段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中。然后,教师领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学生在配乐下齐声接读,感受明月当空的月夜的美好。
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朗读后的感受:“那是怎样一种美好的感觉啊?”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借助音乐调动起情感,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受:美好、安静、舒适……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文字与音乐之间、朗读与想象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入一段多媒体教案,展现诗句中的美好情境。借助多媒体视觉、听觉上的冲击,配合着教师的朗读,学生们走进了美好意境中,进入了角色,在体验中获得了美感。
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朗读与倾听的互动中,理解了作品本身的深意。
二、引导深情朗读的技巧
教师朗读课文时,要把握好文章的基调,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从而掌握相应的朗读技巧。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来抓住作者的情感态度,来概括提炼作品的基调。
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朗读中,教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把作品“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的基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齐声跟读,在朗读中了解了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的渴望的感情。教师还注意在一些细节上运用低沉哭诉的音调来表达悲痛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朗读技巧。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朗读中,教师用一种低沉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调烘托出悲惨的气氛,启发学生对于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展开深思。“奶奶……” “最后一根火柴熄灭了……”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中,由衷体会到作者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教师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引学生在深情朗读中领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悲愤情感,并在反复练习中掌握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朗读技巧。
三、注重朗读实践的感受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教师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读,都要根据文章内涵的需要,配合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坐井觀天》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先示范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接着,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朗读,扮演青蛙的学生音色低沉,而扮演小鸟的学生音色清脆。随着小鸟“你好”和小青蛙“天就这么大”的不同音色的朗读,在短促和拖长,清脆和低沉之间,学生们分别读出了小青蛙自以为是、愚钝和小鸟讲道理、着急的语气。角色扮演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是朗读,还有表演。教师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试着指导他们模仿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扮演小鸟的学生清脆地读:“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她先仰头看远方,然后用余光瞥一眼“青蛙”。扮演青蛙的学生就继续低沉地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青蛙”摆出两手交叉,无事可干的动作,甚至还直接吐吐舌头。旁白在读“天无边无际”时,扮演青蛙的学生就用手比划一下,用手势表示天就那么大。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学生听了小鸟的话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此时,学生们已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了,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导:“青蛙的观点对吗?”启发学生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然后再思考,从而触及故事的本质内涵。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由地练习,开展朗读表演比赛,由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学是预设,更是生成。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并能身临其境,全面领悟文字,感受到文字的美好,从而学会驾驭文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