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07季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季琴

[摘 要] 导学式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辅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为课改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策略;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有机的整体,通过课堂相互连接在一起,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引发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其中导学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师的教作为主导,学生的学作为主体,通过引导与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这个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所学知识,而是落脚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教学互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领会导学理念,将“导”作为一种教学常态,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熟练运用数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枯燥的数学概念往往缺乏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导入,将生活与教材内容密切关联,由此找到教与学的切入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课堂中进行情境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有的需要联系学生实际,根据教学条件进行情境创设. 不管是何种情境设置,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融入课堂探究.

嫁接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思考和发现,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时,我先带来一个装满热水的圆柱形玻璃茶杯,提出问题:如果这个茶杯很烫,该怎么办?学生认为可以将玻璃杯的四周围上皮套,但如何才能知道需要围多大的皮套呢?学生认为,先用一张纸围在杯子一周,然后将纸展开,就可以得到需要围上的皮套的面积. 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张纸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有的用直尺做圆柱体的高,沿高剪开后发现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也用直尺做圆柱体的高,沿高剪开,发现得到一个正方形;还有的用直尺画一条斜线,沿斜线剪开,发现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此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个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由此发现,无论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都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有学生认为,圆柱体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以上教学,教师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猜想,而后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操作、交流,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规律,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体验,培养合情推理和空间观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思想渗透,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标将数学思想渗透当作一个重要的目标,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经验并列为数学教学的四大基础内容,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突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得直接体验,从而加深对数学规律的认知,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合理的探究方法,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了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笔者先出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两种猜想:其一是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二是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到底事实如何?我给学生准备了学具,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等,学生展开操作,发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底边与原来三角形的底边相同,高也和原三角形的高相同. 由此,学生推理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为底边×高÷2.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建构转化意识,并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加强课堂反思,深化所学知识

课堂反思是重要的环节,能够引发学生对自我思维过程的关注,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萌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深化所学知识,带领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数学问题,从而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汽车以时速75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3小时后距离乙地还有多远?有学生列式为300-75,此时我以这个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起点,进行引导反思:这个300是什么?75是什么?300-7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过头来再审视题目,发现75是时速,并非已经行驶的路程,300是总路程,学生由此明白了300和75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这个算式是错误的. 学生理清了这一点之后,我继续追问:如果要走完全程,时速75千米,那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的计算公式,得到“时间=路程÷速度”,也就是300÷75=4(小时). 由此,学生找到解题思路一:题目中要求的是剩下的路程,那么只需求出3个小时已经行驶的路程,再根据总路程减去已经行驶的路程,就可以得到剩下的路程. 还有的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第二种解题方案: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知道行完全程需要4个小时,又已经知道行了3个小时,还剩一个小时的路程,由此可以得到路程为速度×时间,即75×1=75(千米). 学生通过两种方案完成解答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两种方法的思路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对这两种方法有了深刻理解,深化了所学的行程应用题.

以上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未做武断的主观评断,而是进行有效引导,在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点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由此对原有思维展开批判性再思考,从而萌发新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维含量,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能够打破课堂常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真正的自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自主操作. 这个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一个“导”字,既要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又要嫁接生活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能够深入有效;还要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 另外,还要通过反思引导,使学生巩固旧知,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结,完善数学思维. 显而易见,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笔者相信,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增强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