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为核心:小说教学内容的一种处理方式
2015-08-07郑逸农
郑逸农
小说有众多的教学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将这四个教学内容处理成A、B、C、D式的并列关系,彼此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教学,把主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让学生先学习小说的主题,从中获得基本的认识;然后学习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把它们作为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继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处理,符合小说创作的原理。小说本来就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同时,这样处理,或许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比如鲁迅的小说,中学生总是带着畏惧心理,并且总是误读鲁迅,误读鲁迅的创作意图。换上这种方式,或许会接近鲁迅,走进鲁迅。
当然,这样处理,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篇小说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主题的质量。一部成功的小说,总是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体察和深刻剖析来震撼读者心灵、冲击读者思想的,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感受文学的柔媚之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第二,小说创作一直处在动态的流变之中,传统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现代派小说中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消解,而主题是任何小说都必须有的,作者总要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
下面就以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为例,通过具体感性的教学设计来谈谈如何处理小说主题的教学问题。
该教学设计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推究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从中获得文学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该设计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一探主题;二探人物;三探情节;四探环境;探究其它问题;积累新鲜字词;品读典型语段;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该教学设计根据笔者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进行,在突出学科意识的同时,也突出学生意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自以为是的家长式的表演,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体现“先生后师”“面向全体”“三多三少”的原则。“先生后师”是指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起来,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才教,以教促学。“面向全体”是指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三多三少”是指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步骤一:教师激趣导入
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的自序中说:“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学完鲁迅的《祝福》,我们对这句话或许会有具体的感受。
步骤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教师不用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以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默读全文,尽可能读得细腻,读出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每人读完后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初读感受,可以用“太不公平了……”的句式开头,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感染。
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五六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营造班级氛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分享:
我每次读完这篇课文,心里都很沉重。这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再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心里不只是沉重,而且是沉痛!祥林嫂,一个对生活有着火热之心的人,却被冰冷的世界彻底浇灭了。
步骤三: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每人结合学习过的小说,归纳小说的要点四个以上,以此作为小说的学习内容。边想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代表向全班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与学生交流,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
《现代汉语词典》对“小说”的界定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这个定义虽然缺少“虚构”一词,但传统小说的三个要点都在其中了;另外还要加一个关键词:主题。因为作者在“表现社会生活”时肯定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表明作品的思想主题。因此,一篇传统小说,有四个要点需要学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
学生列出的四个要点估计与教师的出入不大。如果只要求列三个,他们一般都会列出“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要求列四个,一般会列到主题。
再讨论小说四个要点的学习顺序。
学生一般都会觉得按顺序来学习即可:先人物、后情节、再环境,最后主题。教师可提出以下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先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再要知道它是怎么写的。“写什么”,是小说的主题;“怎么写”,可以理解为怎样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来表现主题的,因此可将这三个要素都看做是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学习顺序不妨这样:先主题,后人物、情节和环境。
最后讨论学习方法:学习小说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先让每人独立思考,然后自主发言,谈谈认识;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促进基本共识的形成:语文学习不能被动听讲,而应自主实践;作为小说,最有效的实践方法是三个“自主”:自主诵读,自主品析,自主探究。
这一步的设计是要体现“非指示性”教育中“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理念。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小说该怎么学、学什么。以后他们离开老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
以下按四个要点依次学习。
步骤四:一探主题
主题要由内容合理推出,因此分两步设计:先探究内容,后探究主题。
1.探究本文表达的内容
每人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先主动介绍方法和要求:探究内容时可用这样的句式开头:“本文写的内容是……”;尽可能体现“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时一要简洁,二要全面。
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说时用两句话:第一句话,原来自己是怎么说的;第二句话: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说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小组在交流讨论中发挥作用。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探究和概括:本文写的内容是,在封建礼教思想笼罩下的鲁镇,鲁四老爷家的帮工祥林嫂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运连连;可她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反而一步步被孤立、歧视和排斥,最终行乞街头,孤独地死在鲁镇的新年祝福声中。
2.探究内容蕴含的主题
每人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先主动介绍方法和要求:主题要从内容“顺理成章”地推出,不能想当然,不能随意拔高或挖深,可用这样的句式开头:“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一句话即可;一要简洁,二要全面。
独立完成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起来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表达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对国人的精神毒害和对身为寡妇的祥林嫂的身心摧残,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
教师顺势介绍中国封建礼教:“礼教”二字看上去很美——礼仪教化。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来说就不是美了,而是没有人道和人性的束缚、压迫,乃至摧残、迫害。因为它对妇女的思想和行动做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比如其中有“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独立,也没有自由。
教师过渡语: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怎样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的塑造和描写来表现的呢?下面我们依次探究学习。
步骤五:二探人物
分两步来探究:第一,探究人物的特点;第二,探究人物的作用。
探究以前,找出需要探究的人物。每人独立进行,教师先介绍方法和要求:先找出主人公,后找出对主人公的命运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主人公是祥林嫂,对祥林嫂的命运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主要有:她的婆婆、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
1.探究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前,教师先介绍方法:先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展开说说,以“表现在……(方面)”的句式开头。
每人依次对相关人物独立探究,然后依次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依次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基本准备依次如下:
(1)祥林嫂
特点:安分,善良,不幸。
安分和善良表现在对她眼睛的描写上,不管是她第一次成为寡妇初到鲁镇,还是第二次成为寡妇再到鲁镇,她都是“顺着眼”。
不幸表现在:她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头上都“扎着白头绳”,表明她两次都死了丈夫;她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脸色都是“青黄”的,表明她生活的艰苦和心灵遭受的深度创伤;表现在她唯一的儿子被狼叼走而变得机械重复:“我真傻,真的”;更表现在她沦落鲁镇街头成为乞丐时的模样:“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祥林嫂婆婆
特点:精明,无情。
表现在她把已成寡妇的儿媳妇祥林嫂当做商品来买卖,把她卖给了深山野坳里的贺老六,到手了八十千,给小儿子娶了媳妇后还剩十多千。同时,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存在主人家一文也没有用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全部被她取走了!
在祥林嫂婆婆眼里,儿媳妇不是人,而是赚钱的工具和换钱的物品。
(3)鲁四老爷
特点:只有礼教准则,没有人文关怀。
表现在他对待祥林嫂始终如一的厌恶和排斥态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几次皱眉:祥林嫂初为寡妇到鲁镇他家,他“皱了皱眉”,因为“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再成寡妇到他家时,他“照例皱过眉”,并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祥林嫂孤寂地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时,鲁四老爷并不感到难过和悲伤,虽然一只在自己家生活过的狗或猫死去主人都会感到难过甚至悲伤,但他却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还厉声痛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鲁四老爷“不愧”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个受过封建礼教“专业教育”的人。
(4)柳妈
特点:缺少“善”心的“善女人”。
表现在她对待祥林嫂的取笑和挖苦的态度上,“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她取笑和挖苦时“打皱的脸”还“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还表现在她用迷信思想来“启蒙”祥林嫂:“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所以必须“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于是祥林嫂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精神恐惧,一直到死都在追问灵魂的有无。
柳妈虽然是一个信神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她的“善”心并不适用于成为寡妇的不幸女人身上。
(5)鲁镇的人们
特点:冷漠,没有同情心。
表现在当祥林嫂再成寡妇来到鲁镇时,“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表现在她们知道祥林嫂的“阿毛故事”很“动听”时,就“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听完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当她们后来听得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于是“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还表现在后来许多人对她额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但“笑容和声调上”则“是在嘲笑她”。
2.探究人物的作用
如果把人物看做是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
每人独立探究前,教师先介绍方法和要求:先用一句话总体概括(比如用这样的句式:作者是通过主人公所受到的……来表现主题的),然后展开说说。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作者是通过祥林嫂遭受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反而遭到周围人们的漠视和厌弃,一步步滑向命运深渊,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孤寂地死在街头,来表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主题的。
人们之所以这样对待她,是因为人们的头脑里都是封建礼教思想,都以封建礼教作为标准来看待她,觉得她是个晦气的人、伤风败俗的人,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人,所以都厌弃她,排斥她。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人生三个重要阶段的境况特点,纵向地连在一起比较,就可以分明地看出她每况愈下的人生境况。比如脸色,第一次初为寡妇到鲁镇时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再成寡妇到鲁镇时是“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沦落鲁镇街头成为乞丐时是“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比如眼神,第一次是“顺着眼”,第二次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是“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而他周围的人: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鲁镇的人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恶人还是善人。鲁四老爷作为“富人”和“恶人”,持着封建礼教的标准,厌弃和排斥祥林嫂,认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柳妈作为“穷人”和“善人”,也在封建礼教思想的“熏染”下,取笑和挖苦祥林嫂;而鲁镇的人们,同样持着封建礼教的标准,对待祥林嫂也都“冷冷的”,把她的故事“咀嚼赏鉴”成为“渣滓”后,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了。
所以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封建礼教思想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步骤六:三探情节
1.探究情节的特点
每人独立探究前,教师介绍方法和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词语概括本文情节上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说说;然后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做出划分,并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本文情节上的特点是曲折多变。祥林嫂悲剧的人生经历一折再折,惨而又惨——寡了再嫁,嫁了再寡,不但失去了第一个丈夫、第二个丈夫,还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人生最大的不幸都集中到了祥林嫂一个人身上,使她成了世上最不幸的、感受不到春天的女人。
本文的情节可划分出以下几个步骤: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又成寡妇,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探究情节的作用
如果把情节看做是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情节来表现主题的?
每人独立探究前,教师先介绍方法和要求:先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再展开说说理由。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作者将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在曲折多变中将封建礼教思想“武装”下的人们对她与日俱增的厌弃和拒绝,来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具体地说,在曲折多变的情节叙述中,祥林嫂的命运也随之曲折多变、厄运不断。而面对这样一个厄运不断、不幸至极的弱者,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同情和援助的本能,而是以寻求心理刺激的心态来“咀嚼赏鉴”她的不幸;等新奇感消失了,便对她“烦厌和唾弃”了。所以,随着情节的曲折发展,读者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本质也越来越清楚。泰戈尔说:“写作技巧和故事情节要服从传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步骤七:四探环境
1.探究环境的特点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
每人独立探究前,教师介绍方法和要求: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环境的特点,再从文中找出典型的语句展开说说。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该环境的特点是封建礼教氛围浓厚。一是从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书房摆设可以看出。书房挂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封建礼教代表人物朱熹的话;案头摆的书是《近思录集注》、《四书衬》,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作品。二是从鲁镇的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厌烦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认为祥林嫂这个寡妇是晦气的、伤风败俗的,都避而远之,是每人心里都有一把封建礼教的“尺子”。三是从柳妈谈阴司故事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认为祥林嫂死后要被阎罗王锯为两半,分给两个丈夫,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准则。
2.探究环境的作用
如果把环境看做是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来表现主题的?
每人独立探究前,教师先介绍方法和要求:先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比如用这样的句式开头:作者把人物命运放在……的环境中来表现),再展开说说理由。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放在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社会环境里来表现,让人们看到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样就感性而又直接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具体地说,作者创设封建礼教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既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也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毒害——从鲁四老爷这样的“富人”和“恶人”,到柳妈这样的“穷人”和“善人”,一旦被封建礼教思想“武装”后,对待祥林嫂的不幸,都会形成统一的态度,形成思想上的“统一战线”,一致认为她是个“伤风败俗”的人、“晦气”的人,一致把她当做“敌人”,都对她冷漠歧视、厌弃排斥。而祥林嫂惨死街头后,鲁镇的人们祝福依旧,“爆竹声联绵不断”,丝毫没有哀伤的成分。现在的社会,我们还有“全国哀悼日”,还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呢!所以作者这样写,很自然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思想毒害和对遭受不幸的寡妇的“吃人”本质,深刻地批判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
步骤八:探究其它问题
在探究小说四个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每人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推寻答案。
自主探究前,教师先主动介绍探究的方法和要求: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听取同学的意见,继续完善。
之后每组选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问题和理解,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补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现场探究:
1.标题取名为“祝福”,并多次写到祝福,有什么寓意和作用?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标题取名为“祝福”,并多次写到祝福,除了起到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的作用外,主要是想告诉读者,祥林嫂的一次次悲剧就发生在春节的祝福声中,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明白,不是一两个人不同情她,而是整个社会都不同情她,这样就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形单影只的不幸妇女的身心摧残,突出了主题。
2.倒叙写法有什么好的阅读效果?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一是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二是能避免平铺直叙,曲折有变化;三是就本文来说,能反衬和突出悲剧氛围。
3.假如祥林嫂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后,来到今天的社会,人们会怎样对待她?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如果她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后来到今天的社会,人们对待她的态度,肯定会好得多,会有很多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是,肯定仍有许多人(而不是少数人)不同情她,而且对她“厌而远之”,把她看做一个晦气的、伤风败俗的、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人。封建礼教观念仍然深藏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立即消失。因此,鲁迅的醒世价值,不只在昨天;鲁迅的启蒙意义,既在今天,也在明天。
步骤九:积累新鲜字词
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聚焦新鲜字词的音形义,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监(jiàn)生,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然,俨然,尘芥,沸反盈天,新正(zhēng),出格,桌帏,讪讪(shàn),怔怔(zhèng),蹙(cù)缩,强(jiàng),炮(páo)烙(luò),歆(xīn)享,牲醴(lǐ)。
步骤十:品读典型语段
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哪些细节或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求选出三四处,用心品读,体验其中的感情,并能用一两句感性或理性的话说说品读感受。
之后教师也说说:我品读了三处,一是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二是关于祥林嫂的五次钱的描写,三是关于“我”的祝福感受的描写。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让我越读越感到悲哀,祥林嫂就这么一步步走向消亡了;关于祥林嫂的五次钱的描写,让我感到了悲哀,她似乎从没有做过钱的主人,在钱面前她始终没有体现出做人的尊严;文章末尾关于“我”的祝福感受的描写,让我在反讽的语气中感到了“我”的冷寂和激愤。
教师建议全班齐读最后一段,用心体验其中的情感,并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步骤十一: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四五人说说,再自主发言四五人。随机抽点,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开始上课时我们提到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评价,现在读了课文后或许有了一些具体的感受了吧?他曾这样评价:“鲁迅能够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融入非常厚重的内涵和犀利的观点,这很了不起!”(作家余华则说:“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迅猛,就像子弹穿过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因此他说:“我认为在20世纪的亚洲,也就是在这100年间的亚洲,最伟大的作家就是鲁迅。”(《环球时报》2000年6月23日第12版)大江健三郎的母亲酷爱中国文学,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开始让他读鲁迅的作品。1994年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59岁的大江健三郎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电视台去采访他的母亲,结果母亲回答道:“和鲁迅比起来,他简直什么都不是。”
一位作家说:“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和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洞察能力,自主走向精神成长;同时从鲁迅的作品中学习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赏析和运用能力,自主走向语言成长。
步骤十二: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一是研究专家评论《祝福》的文章,二是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和序文《〈呐喊〉自序》。可以上网自主阅读,也可以打开我的博客直接阅读,并留下自己的一句话评语。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