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5-08-07兰良娟
兰良娟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怎样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怎样让学生真正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充分展示其价值所在,是值得教师探索和深思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品课程 教育
一、分学段渗透价值观不同内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校园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相关知识。当前初中按年级分为三个年级,各年级按国家规定每周开设了两节《思想品德》课程,大多数学校由专职教师讲授。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点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每个层面的要求与课程相结合又都分散在不同的学段,每个层面的要求应相对应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以每个学段的课程都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些观点有所体现,只不过每个阶段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七年级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公民享有人格尊严权、尊重他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学会宽容友善等课本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友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到了八年级,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老师、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坚强意志、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违法犯罪要受法律制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知识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和谐、公正、法治、爱国、敬业的观点在更复杂的水平上来讨论在与现实交接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提升;在九年级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个人与社会、民族文化、合作、竞争、诚信、依法治国、学会行使监督权、党的基本路线、发展人民民主、走共同富裕道路、艰苦奋斗等知识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和谐、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的观点真正深入于心,成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将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知识的积累并经过实践经验积累,因此,要想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校德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这个最直接的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实践深化价值观思想内涵
思想品德课教学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那么就偏离了思品课教学的实质,思品课教学就成为了空洞的纯理论的传播工具,也就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活力。思品课是否有真正的价值乃是受教育者在课后能否将课内传授的知识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知道了做人要“诚信”,但是考试仍然作弊、作业仍然抄袭、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仍然说谎。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行为的偏差。再比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为人要“友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好人被讹”“好人因做好事反陷困境”的现象,当价值观提倡的“友善”与残酷的现实相碰撞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放弃“友善”,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思想经脉没有被打通的话,知识在实践面前不堪一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各种现象,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帮助学生学会用社会主流思想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并教会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将核心价值观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使核心价值观思想切实与自己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三、以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有利于拓展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外延。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各种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社会失德现象的大讨论,在讨论、争论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己与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爱我、爱家、爱校、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由此拨动学生的做好孩子、做好子女、做好学生做好公民的心弦,主动承担起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的荣辱而学习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组织时事学习社团,通过时事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会收集国内外的时事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时事,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探究社会,争当社会的小主人,积极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