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科大学生择业观念及就业指导应对策略
2015-08-05刘玢
刘玢
摘要:从工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现状出发,结合职业指导一线工作的经验,对如何实施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提出了思想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细化指导过程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择业观念;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5)06036302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不断改变,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断调整职业指导策略,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当前工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工科学生大学毕业后的去向以生产企业为主,工作岗位多为技术人员,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人才需求量大。近几年来,在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查中, 电气、电子、机械等工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名都在前几位,从中可以看出,工科专业需求形势较非工科专业就业需求形势理想,就业市场需求形势良好。
2 工科类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及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日趋实际
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工科类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更多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工作的有无,而是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报酬的高低、工作地区等因素越来越看重,一味追求就业单位的知名度或经济效益,大部分工科大学生对工资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单位趋之若鹜,不愿在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很少会去考虑个人长期发展的问题,而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对于国企的选择始终处在优先地位,而基层企业则少人问津。
2.2 仓促就业,职业规划不明确
多数学生在择业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缺少对未来的规划,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对职业方向模糊。很多学生随大流去考研,没有持久的考研动力,考研失败后又去找工作,错失最佳的就业时机;或迫于周边环境的压力拿简历去招聘会,见单位就投,对单位或工作岗位职责没有基本的认识;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参加完招聘会后发现一份简历都没有递出。
2.3 心浮气躁,急于成功
大学生毕业后还是存在一定的骄子心理,认为留在一线城市、知名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工作时一味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名利,缺少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急于求成,一味追求“一步到位”;而有些同学“骑驴找马”,找到一家单位但是不满足,随时准备着跳槽,难以认真踏实地在一个技术岗位上钻研。
3 如何为工科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对策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
在工作中发现,除去企业在抱怨招到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一般之外,有些毕业生也会疑问自己究竟能做什么,甚至因此错失良好的机会。鉴于此,高校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上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引导学生重视动手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实习,尽早了解职业发展动向,以达到“普通教育应是宽基础的,专业教育应是宽口径的,专业方向应是灵活的、可选的”的目标[1]。
工科学院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等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样不仅能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也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同时对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和高端先进技术进行培训。只有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从我们的就业指导实践中,有参加过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创新大赛等经历的学生格外受用人单位欢迎。
工科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繁重,但同时还应重视情商的学习,培养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在相同专业条件下,如果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或英语听说能力,或社会交往能力,或某项文体特长等也是用人单位欢迎的。
3.2 细化职业指导过程,重基础、重过程、重落实、重细节
在现如今社会的压力下,不少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但是如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来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抓住适当的机会,显得就有点儿力不从心,因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就应发挥实质性的作用[2],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低年级就开展,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心理中 心、资助中心等来搭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用心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方向,提高指导质量,发挥最大功效,不仅要教会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还要教会学生“择世所需”。
3.3 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思想教育紧跟形势并贴近学生
在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思想教育是职业指导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先行”还要“相伴”。在实行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用人单位和社会,以期学生能够尽早明确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是职业指导工作中所不能回避的,也是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3]。工科类学生的就业以企业居多,市场需求较好,但初次就业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且有经验者受欢迎。工科类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成长需要基层铺垫,应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吻合。
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及各种实习、讲座、校友座谈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优秀工程师的成长历程、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使学生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基层的锻炼是必需的,基层锻炼的机会其实也是难得的,使学生能够从心底里真正认同这些观点。
3.4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市场,积累合作单位,为学生满意就业提供保证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重要场所,也是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场所。因此高校在就业市场开拓过程中,不但要着眼于未来,主动出击,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更要精心培育、常抓不懈。既要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机械专业领域内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介绍自己专业的设置、特色和生源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又要主动请进来,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资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教师资源,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同时要分层次、有目标地拓展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服务。扩大国际高校间的交流,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关注行业发展,在行业内的交流展会上寻找就业机会。
3.5 建立有实效的就业实习基地,提高就业质量和对口率
改变以参观为主的实习方式。与有用人意向的企业建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面试选拔、签约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带动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事业成长,有利于企业选人,也有利于造就一批有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
4 结语
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4]。对于老师而言,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负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有策略地不断创新方法,形成一个新形势下的就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福润 杨叔子.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规范[J].理工科通讯,2005(4).
[2]韦思明.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76~277.
[3]刘海峰,刘晓坤.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3(3):127~129.
[4]陈德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