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丽水道情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发展的研究

2015-08-05李海燕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

李海燕

摘要:中国的民间曲艺音乐文化渊源流长,每个地方都含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戏曲音乐。而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浙江丽水,也孕育着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丽水道情。文章对丽水道情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进丽水道情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丽水民间曲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丽水道情 传承 保护 发展

中国的民间音乐,可以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抽象的。其中的戏曲发展尤为广博。丽水道情是一种说唱形式的戏曲,有着自己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它是丽水人民的口头文学,是丽水民间曲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道情演唱曲调通常一曲多用,多为拿现成的渔鼓节奏和旋律直接填入不同的唱词而成,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其唱腔不受限制,可按本人的嗓音特点自定音高,自由发挥。演唱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笔者想通过对丽水道情现状及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了解丽水道情,保护丽水道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丽水道情的起源

丽水道情又称渔鼓道情,流传于松阳和遂昌两县。丽水道情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一般认为源于唐代道教的“经韵”,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因唐代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是松阳县人,他家四代为道,精通道教音乐,被唐高宗召入宫内,并封为越国公,拜鸿胪卿。晚年回故乡松阳建道观,唐玄宗亲赐名“淳和仙府”。叶死后,唐玄宗又作《叶尊师碑记》悼法善,故丽水道情的形成是受道教音乐影响的。丽水道情的兴盛期是晚清和民国初年,抗日战争后逐年减少。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丽水道情成为了新文人唤醒民众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丽水道情继续为我国经济建设鼓吹呐喊。丽水道情继承了金华道情“唱新闻”的特点,有说有唱,以似说似唱的唱句为主叙事,以声腔塑造人物,唱词口语化,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内心世界的刻画,轻敲重击,扣人心弦。表演语言以官话为主,夹带遂昌、龙游、金华等地方或俗俚语。从乡音土语到唱腔唱法,从心理刻画到情趣韵致,都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艺人有松阳的刘新滹、叶华灿、刘福运,遂昌的吴炳荣、潘长寿、陈秋余等。至今,专业艺人已不复存在,只有小数传人在村里业余演唱以自娱或应邀在一些文艺晚会上表演。

二、丽水道情的艺术特征

丽水道情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丽水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由于其演唱曲调的自由性以及说唱相结合的特点,且只有部分搜集人搜集整理下一些音像资料,学徒仍旧通过师傅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表述,丽水道情的发展至今没有被记录下谱。由于内容的时代性,大部分都是由演唱者根据一个中心,临时进行填词,再与道情的基本曲调进行结合而演唱。这对作者的文化要求、时事了解以及对道情的理解需要深厚的积累和较高的要求。

丽水道情的内容大多以民间故事和戏剧曲目为主,亦可即兴编词演唱,比如谴责邪恶,劝人为善等。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创造,丽水道情的艺术宝库题材丰富,其故事都源于丽水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丽水的社会新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间生活的浓厚气息和思想感情。

丽水道情多为单档坐姿说唱,以竹筒作鼓板,情简作锣鼓。艺人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在怀中,并持竹板或竹简节拍,右手用除母指外的四指击渔鼓底面,发出“崩崩、七崩崩、七崩、崩七”等可随意变化的不同节奏。演唱者边唱边演奏,且一人多角,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语言以本地方言为主兼带语读音(地方普通话)。代言时,要装男象男,装女象女,模拟鸡鸣狗吠、婴儿啼哭的声音,也要越象越好。艺人说:“道情道情,道出根源,唱出情”。丽水道情曲目十分丰富,分正本和汤(摊)头两类。正本前的短段曲目,称为“汤(摊)头”,用以招徕和等待听客,如《十二月花名》《二十四节气》《武松打虎》《秦香莲闯宫》等。汤头多无故事性或只有简单情节;汤头之后所唱的“正本”曲目,既有传统的,也有新编的,以传统为主,有《双珠凤》《玉连环》《吞蛇记》《西厢记》《西游记》《青梅记》等60余个。

丽水道情还有“擅唱新闻”的传统。新闻有大有小,大新闻为长篇,列为正本演唱,小新闻为短篇,多用于“汤头”。其曲目有《戒乌烟》《剪辫子》《杀汉奸》《送子参军》《土地回娘家》等。

丽水道情的音乐气质平和,属五声音阶,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相间,整个曲调由经过反复或变化反复的主曲体形式单一反复构成。在伴奏上道情的形式多以附和以上演唱曲调进行伴奏,类似于节奏鼓点式的打击乐敲打也是这类曲艺的特点,与唱句语音的强弱相符合。有时也作为简单的连接部,为下句唱句或者唱段作一个铺垫,烘托出一种娓娓道来的气氛。

三、丽水道情的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丽水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从事丽水道情表演的艺人,在丽水的只有十多位。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各行各业但对道情艺术有高度热情和爱好的商人或学者。他们把道情当做自己的另一份事业,把道情的保护和传承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现今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静心观赏丽水道情的人也多半步入老年。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现代文明和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人们的眼光和兴趣一下子被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充满诱惑和刺激的现代节目所吸引。道情艺人们受到冷落,借此谋生的艺人逐日减少,那些鲜活的音容笑貌、悲壮的沙场拼杀、富丽的宫殿楼阁、缠绵的爱情故事、激烈的善恶之争、无尽的人间恩怨,统统沉默了。静心观赏听道情的多半是些老年人,大部分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后继乏人,给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难度。

四、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和现代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丽水道情的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老一辈道情艺人的老龄化,而青年人对自己本土的传统曲艺不感兴趣,不愿学唱,导致传承的脱节,丽水道情正面临着传承无力的现状。

丽水道情是一种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民俗性和独特性典型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以口头传授为主要方式,非文字记录的、宝贵的、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水道情艺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先继承再发展的方式,正确处理传承保护和革新发展的关系,让旧时代的音乐不单单只是旧时代的音乐,加入新的元素和思想,通过社会各界开发利用相互结合并保持统一,确保丽水道情能获得最高效传承、发展并利用。以下根据四个方面阐述对丽水道情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相应对策:

(一)收集整理资料

现今很多艺术的形式和歌曲随着时光的流逝减少甚至已经消失,当它在现代的社会艺术理念下很难传承下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其表演特征、表演手法、以及表演节目、唱词、唱腔进行相对的科考和收集整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其进行完整地记录并汇编成文字资料;对很久之前保存下来的部分略有损坏的音乐资料进行科技手段的还原,对无记录的只有口头传唱的表演过程进行录音摄像,制成光盘,进行保存和展示,从而使这种古朴而珍贵的民间艺术作品得到最好的保存。这样的措施既是对道情艺术的还原、保护和记录,也是对促进保护现代文化的反思和提升,其保护和传承的意义重大。

(二)动态的保护

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培育文化生存的土壤,配合类似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不定期的让道情走进社会各个机构,如学校、社区、单位、生产基地等进行慰问表演。比如说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演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培养兴趣。尽最大努力把它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以及民间商贸活动结合起来,让道情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深入的接触,尤其是年轻一代,使它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组织队伍到其他的省市做专题宣传、推介形式的演出,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宣传,提高丽水道情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各地文化的交融和传播。在以上各类传播方式演出的同时抓好丽水道情曲艺的创编排练,推陈出新,在内容上除了保留优秀传统节目外,要有所创新,使得道情艺术能够在当下这个文化颇为繁荣的时代通过本身的变化而成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做到除了让老年人能喜欢,也能吸引年轻一代的眼光进而有兴趣去进行传唱。另一个方面,要对创办曲苑书场等进行进一步的扩大,给道情艺术、其它曲种以及艺术家们开展系列专场表演的机会和更大空间,让老百信来检阅它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让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三)培养专业的传承队伍

艺术,尤其是曲艺艺术,自古都是通过学生们不断学习和发展才能使之壮大。因此社会各界应让具有代表性的道情艺术家、传承人开班带徒授艺,国家政府给予扶持,并设立和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或比赛。采取措施给予扶持或一定的补贴,把生活困难的民间艺人纳入“低保”范围,使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受各项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以丽水市文化馆为基地、曲艺团为龙头,以道情艺术为主要内容,建立地方与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传承人进行资助扶持和鼓励。每年定期邀请民间老艺人、艺术院校的专家进行座谈、授课、培训,组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班。结合演出活动,使演唱道情在文化宣传演出中发挥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听道情了解政策,明事理、辩是非,使人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安定。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带动和壮大道情艺术的文化分量,传播力度和发展水平。同时,开展优秀道情节目的评比,从而将当地具有代表性作品和丽水道情的渊源、形式、内容、特征、唱腔以及表演手法等进行整合汇编,编写进乡土教材,在职校、艺校和小学开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教学。对丽水当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关丽水道情的课程学习,包括唱、写以及保护理念的灌输、传承思想的深刻学习。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感情。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培育新一代道情艺术传承人,从而更好地促进道情艺术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发展,使得这门古朴而珍贵的道情艺术能够在中华民族民间曲艺文化这条艺术的长河中永流不息。

(四)扩大曲艺市场机制

政府对文化传播这一模块也是越来越重视,在政府对民间曲艺文化的大力宣传下,对各个演出单位的有力扶持,也是对活动力度的加大。更是构建发展丽水道情的文化传播平台,营造利于地方文化传播的环境,保护好这些文化历史遗产。成立专门的研究丽水道情的研究部门。可以专门从这个保护地方曲艺的方面出发,来写作一些文章通过网络媒体等来传播对地方曲艺保护的重要性。加大财政对丽水道情的投入,建立人事部门专门管理,以及财政保障机制,多做政府性演出宣传,形成发展丽水道情的保护机制。

综合以上四点结合做好对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确保丽水道情获得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才能使这个我国璀璨曲艺文化中的一颗珍珠——丽水道情得到深远的壮大,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真正正地被人们所知、所学和所用,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情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汤草元,陶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楼亚群,董生伟,叶英盛.谈义乌道情的艺术革新[A].中国音乐研究论文集编委会.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