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永无止境
2015-08-05赵小仁
【摘 要】分享行为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现实中的幼儿是很"自私"的,不喜欢与别人一起分享,不愿意分享。本文我将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分析,并认为儿童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儿童;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一、儿童分享行为
1.分享行为对儿童的发展的具有积极意义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分享行为是儿童在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
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一起享受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而且,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儿童找到自己的玩伴,能让儿童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与人共同生活、与人合作共事。
2.儿童分享行为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儿童不愿意跟别人分享,原因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儿童的分享观念还没有形成。二是因为为家庭教育不恰当,如“如果我把《葫芦娃》给你们看的话,我爸爸会骂我的”、“如果我把玩具车借给你们玩了,我爷爷说了以后都不给我买了”,这一类的回答占了37%。三是因为缺少分享技能。在跟小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很多儿童都不知道应该怎样跟他人分享,如“我有一本很好看的书,他们都想看,但是我不知道该给谁看”。
二、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儿童的分享行为与教育有关。在教育领域中寻找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具体策略如下:
1.培养儿童的分享观念
只要有亲社会观念的儿童,他的亲社会行为就会很果断,比如在玩具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儿童都是在“小朋友要懂得互相谦让”、“小朋友要知道互相帮助”等观念下进行。当儿童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他的分享行为就会显得很矛盾,不愿意主动分享好吃的东西的幼儿,就常常以“这个是我的”、“这是老师送给我的,你想要就自己去要”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表明儿童的分享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儿童的分享行为。在儿童分享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分享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说话教育等多种策略,培养儿童的分享观念、合作精神。
2.强化儿童儿的分享行为
儿童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纳金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儿童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通过强化是可以得到有效巩固的。当教师、家长由于儿童的分享而表扬和鼓励他们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如“我给他小兔子玩,我是个好孩子。”安鲁弗德(1986)的研究指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与别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这就表示,对儿童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成人要注意进行强化。在儿童教育中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等等,在对儿童实施强化策略时,成人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孩子适合那些强化物和强化手段,必须要做到手段多样、对象要具体、不要太过于频繁和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儿童只会去追求具体的强化物,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那他的分享行为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
3.加强榜样示范
儿童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模仿,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儿童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他们很喜欢模仿、学习他人的分享行为。幼儿最早的一些态度大多数来自于对父母的模仿,随后形成的态度来自于对生活中各种人物(老师、同龄好友、模范等)的模仿。幼儿不单单只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也汲取了榜样的内涵家长如果是自私的,那么儿童也会模仿,也就形成了这种态度,不会跟同伴一起分享玩具。要让儿童学会分享,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就是成人故意在儿童面前表现分享行为,然后当儿童模仿这种行为是成人给予表扬或奖励,以此强化儿童的分享行为。
4.训练儿童的分享技能
对于提高儿童的实际分享行为,要让儿童知道怎样与人分享,这对他们是有很大帮助的。当儿童具有分享的意愿时,但是由于不知道该怎样做,也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比如,一个幼儿带了一本新的故事书到幼儿园。老师问:“你能不能把你的新书借给小朋友看?”他回答:“能啊。”老师说:“那现在借行不行啊?”“不行、不行。”“为什么?”“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想看,可是我不知道该借给谁看啊。”还有很多儿童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有四个小朋友想吃我的糖,可是我只有两颗糖,分不开啊”。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儿童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儿童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如果儿童知道了分享的具体方法,那么,他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应该会得到增加和提高的。
作者简介:
赵小仁(1986.10.21~),女,汉族,籍贯:浙江省台州市;学历:本科;职称:幼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