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5-08-05马亚红
马亚红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问题
计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打交道,应用非常广泛,它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计算能力要求降低了,但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比以前下降了,表现为计算正确率不高,口算、笔算速度减慢,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高,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往往让老师感到困惑。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我们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扎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
学生计算时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对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工作是让学生掌握好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它包括数的认识,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等内容。
学生掌握了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对他们的单位、数位、组成、进位关系、性质等知识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为学习四则计算做了最基础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充分体现出计算的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它是直到计算的“工作规程”;运算顺序是在四则混合运算规程中,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对运算先后次序作出的一种规定;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规律的客观概括,是计算法则推导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简便计算的根据,所有这些学生都要理解掌握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对提高计算的水平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学生計算中出现某些错误或者法则的应用不够灵活,往往与算理不清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学中应重视对计算算理的教学。算理是计算法则进行概括总结的依据和基础。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法则,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便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况,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使计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更灵活、合理。算理的教学一般应尽量充分展开,让学生在较大的思维空间中,深刻地理解每一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透彻地明白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使学生清清楚楚地通过压缩和省略学会方法,概括法则。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我以9+2为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我用一个布袋,先让一个同学放进9个木块,又让另一个同学放进2个木块,扎起口来问学生里面有几个木块。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得出11个。另一些同学不同意,争议了起来,说这个办法太笨,遇到大数太麻烦。他们的办法是把2分成1和1,9和1合成10,再加1就是11个。最后一致同意用合成10的方法计算简便。
随后我又用白布带房木块的方法,计算9+4,9+3,……学生都自觉地用脑子想,然后嘟嘟囔囔地说先分什么,再合多少,再加多少,得多少。当我列出算式,概括“凑十法”时,学生对9加几的计算方法,已开始不嘟囔直接说出来。特别是后面学习8加几、7加几……时,学生对用“凑十法”计算完全能独立学习。
三、加强口算和估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每一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口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口算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务必让每一个学生熟练计算,脱口而出。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训练,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或扑克牌等形式,并不断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其次是确保口算训练时间,如每节数学课安排2至3分钟进行口算训练,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
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在计算教学中有估算内容的进行了一定的估算训练,而平时好像对估算的训练却淡化了,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估算应用的广泛性,要引导学生养成计算前先进行估算的良好习惯,比如:267×19=5078,从积的末尾就知道是错的末尾应该是3;又比如2.67×1.9=0.5073,从小数的位数的估算中就可以检验到积应该是三位小数,估算2.67×1.9≈5.2。这样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从而养成估算在计算验算中的应用意识,有助于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及时改正,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作业质量不高,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往往一得到题目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弄明白算理,提笔就算,结果导致计算错误。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运算顺序,看能不能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能不能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认真校对的习惯
平时作业、考试,学生的计算结果错误,大多与计算粗心有关。如注意力不集中,看错或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等。所以,要求学生对于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要认真仔细校对,做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使学生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把验算和检查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求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一是检查有无错抄、漏抄;二是验算结果是否准确,运算过程是否出错。另外,教师对学生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是打个点,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改正,这样,有利于学生检查习惯的培养。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