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危急值漏登记率的影响
2015-08-05白文辉
白文辉 赵 倩
白文辉: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临床检验危急值,简称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是指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1]。因此,WHO 及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均将危急值报告制度列为患者安全目标之一[2-3]。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危急值的作用日益凸显,危急值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检验科,放射、超声、心电图及病理等科室符合危急要求的检查结果目前也归入到危急值范围内。我科自2007年建立和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漏登记、未及时报告处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科将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理念导入危急值的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3年3~11月,改进前数据收集于2013年3月1日~5月31日,共130 例次危急值;改进后数据收集于2013年9月1日~11月31日,共170例次危急值。均使用危急值登记本。两阶段全科住院患者总数、危急值总例次、工作人员总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进前后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团队 以护士长为核心,联合病房1 名主治医师、1 名住院医师、2 名护士,共同组成CQI 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用3 个月时间对存在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及改进。
1.2.2 原因分析 项目小组改进前收集危急值130 例次,其中漏登记例次为20 例,分布为化验项目(65%),心电图检查(15%),超声检查(15%),影像学检查(5%)。原因分析:(1)科室医护人员缺乏危急值相关知识及制度的学习。(2)危急值登记本的管理欠缺。(3)未予处理的特殊化验结果未登记或未予注明原因。(4)护理人员未接到电话通知。
1.2.3 制定目标 到2013年11月全科住院患者危急值漏登记率降低至7.5%以下。
1.2.4 整改措施
1.2.4.1 学习与培训 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各项危急值尤其是本科危急值的意义及相关处理方法。强化培训危急值报告流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的填写和责任的划分。鼓励医护人员参加检验学科的相关学术活动,请检验科专家进行危急值的专科辅导。每月对工作人员进行危急值相关知识考核,及时发现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1.2.4.2 制定专科危急值管理制度 实行医护双向通知,接收电话报告者负责制。危急值登记本为医护各1 本,定点放置,贴注醒目标签,专人管理,定时检查登记本备用页数。规范登记本书写格式及内容。未予及时特殊处理的危急值在该项检查结果前做特殊标记并注明原因。将危急值报告列为交接班的重点,在护理记录单中做出明确记录,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追踪观察。护士长及主治医师定期抽查危急值登记本。
1.2.4.3 制订应急预案 特殊情况下,可将危急值登记于醒目处,医护相互通知,及时查找补登记并注明原因,医护双签字,必要时做好交班。
1.2.5 监测评价 此阶段评估改进效果,巩固成绩,定期检查流程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将改进后的措施制度化、标准化,制定控制措施,以确保危急值制度流程能规范的持续实施。
1.3 评价方法 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危急值漏登记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危急值数据登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危急值漏登记率比较 例次(%)
3 讨 论
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深入,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强危急值的管理,是抢救危重患者、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医疗纠纷、医疗过错的前提[4]。CQI 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以系统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性、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5]。CQI 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归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取持续地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本项目将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导入到危急值的管理中,过程实行全员参与、持续推进,注重流程再造和过程管理,包括对科室工作人员持续学习培训、病区工作流程规范与完善、管理制度的落实及监督保障,使病区各项工作环节实行无缝隙管理,有效地避免了工作中的失误。结果显示,检验危急值漏登记率由15.39%降至5.39%,有效地降低了漏登记率,保证了患者生命安全,同时也使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有助于提升科室的管理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自律性。
目前,我院仍采取电话报告方式,尽管我科采取医护人员相互通知,接收电话报告者负责制的方式,以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漏报,但由于该方式中间环节过多,一方面,护士在汇报时容易出现误差,另一方面电话占线、护士忙于抢救,接听电话不及时,延迟获得危急值报告的时间等,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模式协作,不断分析、总结、改进,提高危急值工作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本科室通过引入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降低了科室危急值漏登记率,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及时治疗及护理服务,降低了安全隐患。
[1]吴秀玲,罗玉珍,梁婉珍,等.“危急值”报告在ICU 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129-130.
[2]WHO.WHO launches‘nine patient safety solu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ssurance,2007,20(7):1-11.
[3]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2009-2010 版)[S].2010:98-100.
[4]伍慧群,麦秀欢.危急值报告制度在骨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3(12 下旬刊):49-50.
[5]陈 晶,沈 蓉,周 颖.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电子病历书写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