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间传统手工艺捏“妆糕人”艺术之生态考察
2015-08-04曾智焕
内容摘要:“妆糕人”是起源于闽南民间的糯米彩塑艺术,尔后传至台湾。它是闽台两地传统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目前两地捏“妆糕人”艺术的发展呈现萎靡的现状,其生态条件也令人堪忧。本文通过对闽台两地捏“妆糕人”艺术的考察,了解到闽台“妆糕人”是一种扎根于民间且非常独特的地方传统手工艺。也初步分析了闽台“妆糕人”从起源到兴盛至没落的过程,并介绍了传统“妆糕人”的制作工具、题材、材料、技法,进而深入分析了“妆糕人”艺术行业处境低迷的原由。因此在文章中恳切地呼吁相关部门能对此民间传统手工艺给予重视和保护,同时也希望闽台两地民间捏“妆糕人”艺人,能多接触多交流,让这一生长在海峡两岸的“艺苑奇葩”重新绽放。
关键词:闽台;民间工艺;妆糕人
Abstract: “ Rice Sculpture” is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color sculpture that originated in Minnan area,and it spread to Taiwan afterwards. It is on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Fujian and Taiwa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 art had already indicated the sluggish situation, its ecological conditions make people feel worried as well.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research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in Fujian and Taiwan,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understood that“ Rice Sculpture”is rooted in folk culture and it is a sort of unique loc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his article also contai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about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from origin to the prosperity then to decline, and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tools, theme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Rice Sculpture”,then to make a deeper discuss of the decline reason of “ Rice Sculpture”. Therefore,to earnestly called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to protect it. Meanwhil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ope that the artists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may have mor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putation of this valuable folk art.
Keywords: Fujian and Taiwan,folk crafts,Rice Sculpture
闽台两地的捏“妆糕人”手工艺,是一种很独特的闽南民间艺术,深受民间百姓欢迎的传统小型糯米彩塑艺术品。“妆糕人”是闽南、台湾等地区的乡土叫法。闽台“妆糕人”内容丰富多样、色彩鲜妍浓烈、造型生动别致、质地莹润光洁,它既源自民间,又植根于民间。闽南话有句俗谚云“水(漂亮)啊好像‘妆糕人”,足以表达人们对它的赞美与肯定。闽台“妆糕人”无论运用材料、塑法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北方面人及民间泥人之艺术特点有所不同。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北方面人较有现代化的民间装饰趣味,而闽台“妆糕人”则更多保存古典的佛道传统造型程式的民间装饰风格和较多的抽象意味,又明显受古代梨园戏的地方情趣及闽南民间戏曲、布袋戏等造型之影响,显示出南北两种艺术各有千秋。“妆糕人”的大小通常为十来公分,多塑于竹签之上,有些瓜果花卉或塑于卡片纸,有的塑禽鸟于金属圈上,几分钟即可捏成,常作为儿童手中玩物或插叠于糕包果盒,也作为民俗节期隆重排场的供品观赏,这已经成为闽台传统的地方风俗。
一、闽台“妆糕人”之起源考察
闽台“妆糕人”的起源,从现存资料及多位艺人讲述中可以了解到,最为可靠的发源地是位于文化古城泉州近郊的双洋前洋村。1村里三百多人口均为张姓的同宗族,历史上全村家家都捏祖传的“妆糕人”,并以此为主要的职业行当。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尚维持其村坊行业。
泉州在宋、元时代即为世界著名大港,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城乡遍布无数手工作坊。这种“妆糕人”艺术是否即属泉南最古老的手艺之一?这个闽南唯一的捏“妆糕人”村之历史究竟从何朝代开始?今查看有关地方传记史料均无从考据,因为这种民间小手艺在过去不为史家所重视,根本谈不上被载入史藉文献,亦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我访问过几位该村年岁均80以上的老艺人,他们只知祖辈在清初就是专事捏“妆糕人”手艺,至于最早传自哪一朝代,他们也无法说清楚了。如果电视剧《天宝轶事》有可靠的史料为据,那么,根据所说闽南捏“妆糕人”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唐代。但根据我们调查该村从事糯米彩塑老艺人的叙述,可以确切地表明其“妆糕人”手艺历史,至少在三百多年前就已存在。例如全村最高年纪93岁的老手艺人张银土,从小随父学捏“妆糕人”手艺,他父亲的曾祖父也是以捏糯米手艺为业,他又将此手艺传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又如老手艺人张金水、张景山之“妆糕人”手艺,也是由其祖辈传授下来的。因此说,前洋村糯米手艺已祖传不下八、九代人了,以此推断在清康熙年间即已有这种“妆糕人”手艺了。
二、闽台“妆糕人”之题材、工具、材料、技法
闽南捏“妆糕人”彩塑之取材多为民间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如“观音、童子、善才、良女”“哪叱闹海”“三藏取经”“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桃园三结义”“西游记” 及“红楼梦”人物等,采用三五个人配套。此外还有飞禽走兽、龙凤麒麟、鱼虾水族、鲜果彩花及现代人物等等,内容丰富多样。据说,仅祖传的古装人物各按不同面貌程式塑之,就达五六十套之多。
捏“妆糕人”艺人手艺高超,但工具箱却十分简单。一只小木箱,长二至三尺,其宽一尺多,高一尺五六寸。木箱上面有一个细木架,好像梳妆台的样子,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放糯米粉料,用湿纱布盖上,以防风吹干。又有剪刀一把,用于分剪粉料及塑造形象。又有湿毛巾一块,用于擦净工具。木箱上层有一块约两公分厚的平滑木板,上有细孔洞,以便艺人可以将塑好的糕人仔插于小孔上。艺人们也总是能非常快速熟练地捏出各种精美、生动的糕人仔,而且仅用三、五件工具:一支窄竹刀、一柄角梳、一把小剪及一片扁骨簪(一头弧形一头尖),当然他们使用这些简单的工具而能塑造出那么精彩纷呈的糕人仔,主要是靠他们的心灵手巧及精湛的技艺。他们每每塑完之后,即把糕人仔插于平滑木板的孔上。然后便用空罐头壳制成能够转动的叫卖具,摇摇罐子,发出“咕咕咕”响声,用来吸引小孩2。
制作“妆糕人”,做好粉料是很关键的。粉料是取上等糯米粞(闽南话:cui,粉浆)为主要原料,配粳米粉近半。将糯米粞事先在蒸笼中蒸透蒸熟,加水拌和。根据柔软度的需要,有时适宜加入少许同样已蒸熟的面粉。糯米质黏、透明而软,粳米较硬,面浆绸韧,但粉性不透明。其中最要紧的是煮糯米粞和搓拌的功夫,也就是说必须使之熟透和充分搅拌,务必加以搓揉使其成为柔韧性强、容易捏塑,又不粘手的粉料。再调成各种色料,塑做糕人仔才不会发酶和龟裂。若煮拌加工得法,“妆糕人”可以保存数年不坏。至于粉料的颜色,除糯米粞煮后为灰白色,干则坚硬成半透明状,本身可作一种色料使用外,其它色料,即取民间制造色纸所用之染料调配糯米粉料。如此,则色泽光润有透明感,不同于面人之粉质粗糙,色彩无光。但现在为了方便,部分的粉料也有用色膏拌的。主要颜色有黑、赭、黄、乳白、大红、鲜紫、桃红、翠绿、草绿等色。这些基本色料还可以两种颜色相互捏合搓匀,而调出第三种色,与绘画色彩调色规律相同,因此可以配出五颜六色来。但作为捏塑“妆糕人”对颜色的要求,则多取单纯鲜艳之民间传统用色规范处理,其设色不在于层次、种类之多少,而在于利用形与色的组合交换,取得对比的活力和鲜明性。有的配色方法可取数种粉料拧转叠合,搓成色彩条纹相间、并置之复杂效果,或交错捏成不规则之色彩晕化渐变,犹似美丽的彩釉窑变纹,均为捏“妆糕人”彩塑之特技。
观艺人用祖传法捏“妆糕人”,他们运用手指和手掌的搓、捏、揉、按之技巧,十分灵活自如,好似随心所欲般,可看出他们置身于其中,一边做还一边自我欣赏,欣赏了再捏,简直就是在自我陶醉。这也印证那句话“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3这所有的一切均是顺手拈来,自下而上,随意自如,迅速捏塑、象征象形,意趣妙生。他们的基本捏法先是搓一色料折为左、右腿,两尾端贴鞋,二腿粘附竹签上。捏两片色料包二腿作裤管状,另捏数片作围裙等饰。搓二团色料按扁包于双肩和手臂处作衣袖,搓小粒白料或粉红料搓捏置袖管下作为手,再于手边一剪,显出姆指,其余合指部份用小角梳一按显数痕以作手指,稍捏转成手势。又加胸饰:搓细长条黄色料,以角梳横向按滚即成一长珠串,绕贴胸前。搓一色料,按扁贴于领口。头部另塑:搓椭圆形白膏或粉红料插于短竹签作头脸,开脸方法,即以骨簪尖头从鼻底插入并挑出鼻子,刮极细条黑料压入眉眼部位,刮极细条白料作眼白,刮一点红料入作嘴唇。捏一块黑料作发,上加小团为冠,用角梳轻按二下即现无数发纹,压一薄片大红料或桃红料,以簪刮起绉卷贴于发间作鲜花。头部塑完,即剪短其竹签插入领口。顺手捏两片彩料贴于脚下,或作花叶或示云彩,或加彩带缭绕。最后点涂金粉液于头饰衣裙或贴金、银箔。近些年多采用电化铝废片贴金,长久不氧化,以使民间工艺品具有闪光华美之趣。如此等等,一尊“妆糕人”就塑完成了。诸如此法捏塑糕人仔,轻巧而别致。这种塑完下身方接头部之法,与北方面人自头塑至脚方法相异。另如捏塑金鱼,三、五分钟即成斑斓奇趣,似真非真,特具一格。
三、闽南“妆糕人”艺术之生态考察
闽南捏“妆糕人”的手艺人出外卖手艺主要在泉州、厦门、漳州、晋江、惠安、同安、莆田、仙游、闽侯、福清和福州等地,又南至潮州、汕头、广南,解放前也到金门、台湾。在闽南的泉州和厦门,是捏“妆糕人”主要的代表地区。其中泉州泉南的“妆糕人”手艺较为传统、正宗,可以说是闽南“妆糕人”的源头。近二三十年来,泉州仅剩十来人仿学捏“妆糕人”。比较常见的艺人,是今北鼓楼旁边及泉港一带的两位六七十岁的艺人。他们均系泉南张氏双洋前洋村人,一直以来都是以捏塑“妆糕人”为生。他们所塑内容多是戏剧故事人物及鸡鸭禽鸟。泉州西街开元寺的东西塔片区,也常有一位近八十岁的老艺人,他多以面粉为主,掺合糯米粉等料,善捏十几公分大的古代仕女,兼捏些花卉和小孩喜欢的玩食,里面包有贡糖的寿桃、红米龟等。他前几年还在捏,可能年迈,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出来行业。据说当年泉州泉南张氏双洋前洋村之捏“妆糕人”手艺是不轻易外传的,在闽南各地偶有见者多为张氏手艺人流动卖艺。它尽管对其他地区均颇有影响,尤其是对闽台诸县,厦门、漳州、晋江、莆田、海澄、金门及台湾等地。但各地到访学者,似仅得其凤毛麟角。追溯历史,泉南张氏双洋前洋村捏“妆糕人”,几百年来在闽台乃独树一帜。
到了近代,厦门的捏“妆糕人”也十分兴盛。厦门本岛,历来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4又以地处漳、泉二州之间的三角地带,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了五口通商口岸。由于港口经济一时繁荣,闽南手艺人纷纷云集于此。因此,捏“妆糕人”这一门民间手艺,自然也兴盛于厦门的大街小巷。一直到了解放后,厦门街面上仍然可见很多捏“妆糕人”艺人。据说泉南有一捏“妆糕人”老手艺人张春池,曾流落至现厦门思明区八卦埕定居,手艺亦颇为精湛,他早已在三十多年前去世了。前段时间,在厦门南湖公园里偶遇一位捏“妆糕人”艺人,叫林建国。今年57岁的他,10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捏“妆糕人”。其人物形象多取材于佛道故事、闽南戏曲人物。但林建国还是“与时俱进”地捏出了美羊羊、机器猫等当前孩子们较为喜爱的卡通形象。不过让他最遗憾的还是苦于没有人继承这门手艺,因为现今大多数年轻人对此项技艺毫无兴趣。除此之外,时常还可见到闽南各地捏“妆糕人”手艺人游走于厦、漳、泉等地小摊贩,他们虽保留某些民间特色,但比之传统捏“妆糕人”,却因过多的写实性导致格调自是比传统的逊色。
四、金门、台湾“妆糕人”艺术之生态考察
金门的“妆糕人”。金门县,古称“浯洲”、“仙洲”,以“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称“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海域泉州围头湾与厦门湾内。解放前金门就属厦门管辖,由于金门岛居民多闽南人、特别是厦门祖籍的居多,因此两岛民俗语言相通、鸡犬之声相闻,自然也有捏“妆糕人”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前两岸对峙时,那些早年从闽南或移居或嫁到金门的人,虽已鬓发斑白,却仍怀念故乡闽南的风土人情,乃至不忘儿时喜玩的“妆糕人”,请人千方百计从泉州、厦门绕过香港带“妆糕人”到金门,以此便有“妆糕人解乡愁”之说。随着近年来两岛交流的热络,很多金门人也来闽南订做各种戏曲故事人物等“妆糕人”之样品带往金门,近些年更有不少金胞直接来闽南花较高价寻觅采购。如今金门还有捏“妆糕人”的艺人。因厦门、金门民间艺术原系一脉相承的关系,金门捏“妆糕人”的艺术风貌仍基本保留明显的闽南传统特色。如今有海上“小三通”,来往金门岛很方便,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从金门码头坐车,经过五、六分钟的路程到达水头村。村内景色宜人,听导游介绍,经常会有捏“妆糕人”的艺人来此捏售,基本上还是保持闽南风格的“妆糕人”,但比起厦门、泉州一带多了一些“风师爷”的题材。
台湾的“妆糕人”。因闽南百姓大量出洋谋生侨居海外,捏“妆糕人”手艺也随之流传至台湾和南洋一带.台湾与闽南自古以来关系密切,清初曾隶属泉州府,而后又与厦门同为台厦道,才有“台湾四面俱海,舟楫相通,唯泉、厦尔”之说。5至上世纪40年代,台湾台北县板桥市尚存一家捏此“妆糕人”的小店铺,还兼塑果蔬、寿桃、红米龟等,多用于民俗、祭祀之供品,据亲眼见者说,其技艺十分精巧。据说十五年前台北市敦化北路还常见一位捏“妆糕人”的手艺人,亦善灵巧地捏各种人物、动物之民间传统题材的“妆糕人”,颇受当地群众和外国游客的欢迎。近年来捏“妆糕人”艺术在宝岛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从事捏“妆糕人”艺术的台湾民间艺人既有在各旅游点摆摊设点,也有在学校里传授技艺的老师;他们潜心于糯米塑艺术的天地间,制做出了许多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的“妆糕人”艺术品。
台湾的“妆糕人”作品不但有浓郁的台湾乡土气息,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观世音、如来佛、福娃娃、布老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花卉、果蔬等,都是“妆糕人”的题材,一个个色彩鲜艳、形象传神。就连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这种抽象概念,台湾艺人们也全能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反映传统内容的同时,现代题材的“妆糕人”作品,在台湾糯米塑中也能看到,如卡通片里的人物,泰迪熊、机器猫等。台湾“妆糕人”在创作材料上,对传统的材料成分进行了改进,在糯米中加入了色素和明胶,制成了一种新型的粉料。用这种材料做成的“妆糕人”,不仅色彩很鲜艳,可塑性比较强,而且结实耐磨,保存的时间最长可达20年。
结论
闽台民间传统手工艺捏“妆糕人”彩塑,是很令广大民众喜爱的糯米塑工艺品。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研究角度来说,它不仅作为民间美术本身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应予重视和保护,而且在其用色和造型及塑法等技艺方面,对于现代的雕塑和绘画,包括油画等西方画种,走我们本民族风格的探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滋养。并且它与二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我国民间传统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质,可给我们在继承和创新中提供宝贵的启迪。当然我们更希望,两岸民间糯米塑艺人能多接触多交流,让这一生长在祖国东南沿海的“艺苑奇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曾智焕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M].方志出版社,北
京,2000年, p89
2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厦门市志》[M].方志出版社,北
京,2004年,p3664
3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M].金城出版社,北京,2006年,
p190
4高令印著.《厦门文化丛书》[M].厦门宗教,鹭江出版社,厦门,
2002年,p212
5连横著.《台湾通史》[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年,p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