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英语本土文化教育的意义

2015-08-04李丽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李丽珍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文化发展日益深刻地受到全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以英语教学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成为影响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以西方的文化、社会、政治为主,几乎不涉及中国的社会、文化,导致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中外文化的了解非常不对称。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部分学生存在崇洋媚外的情绪,更加轻视本土文化,这些都给我国青年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是不利的,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来,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英语;本土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63-02

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与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有着极大关系。而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判断又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受其周围环境影响的,其中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尤其是非西方国家的本土文化日益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深刻地卷入全球产业大分工,在商业、信息、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各国相互交织,非本土文化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非本土文化的渗透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青少年的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自身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把英语作为各级教育的必修课,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实际上一直进行着跨文化交际活动。

一、“本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本土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首先,本土文化具有地域性。本土文化是相对于域外文化来说的,在一定地区内具有同质性,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次,本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明确的地域性和一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民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并且淘汰一些文化元素,与此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也会融入一些外来文化元素,例如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1]。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的是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行为。一言简之,即人们跟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是说如何合适地交流。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跨文化交际?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差异性,我们在反思中发现其他文化的异处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文化并对自我文化加深理解,因此说跨文化交际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对差异文化持理解态度。我们在跨国交流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或是在交流中产生不适应的情绪,若要正常地、自然地交流下去就必须逐渐适应。可以说,跨文化交际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在交流中的适应力。1976年中国改革开放,随之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密切,需要跨国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注定了必须要学习跨国交流中的技巧,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二、英语教育中的本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导入文学教学,这种趋势已经逐渐被学界所认同。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导入文化教育,尤其是本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片面性和单一性。即“仅仅加强了英语世界文化的引入介绍,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在外语教育中出现文化‘逆差现象”[2]。

起初,中国从初中开始进行英语教育。随后,英语的教育进入小学,现在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可以说,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毕竟英语属于西方国家的语种,正所谓语言是对文化的传承,英语从本质上讲是在强调着西方文化。纵观英语教材,其内容也是按照欧美文化背景进行编排。如此一来,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欧美文化了解甚多,而对本土文化则很少了解。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在英语课堂上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英语教育可以说并没有将英语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很好融合,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在日常英语交流的语言工具。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本科,再到读硕、读博,英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中国的英语教育更多地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法、知识点的灌输。生搬硬套地对英语进行引入、介绍,在学习当中学生对中国母语文化教育长期被忽视。母语文化教育的缺失就意味着学生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里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操的深入挖掘。

三、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中国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的本土化缺失是中国长期以来忽视本土文化传授弊端的一种体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知晓西方文化却不能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不用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弘扬更是纸上谈兵。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知晓西方的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并能对其内涵津津乐道,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却矢口不言。有的大学生熟读西方外文名著,却很少读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水浒传》《西厢记》等一大批中国文化的经典如何翻译更是一大难题。如此一来,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大大缺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但可以增加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深层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也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渗透教学提供了切入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是第一个老师。大学英语教材的本土文化内容不足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中国国家统编英语教材重点强调的,其内容活泼有趣,但过分注重英语技能的培养,却时常与现实脱离。比如说,欧美地区的地理、历史和人物事件通常情况下大量充斥着大学英语教材,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出浓厚中国本土气息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不过这一严峻形势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例如《新编大学英语》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对本土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四、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本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转变观念,培养文化的平等意识和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将大学英语教育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基础,势必会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工具。因此说,中国本土文化同大学英语教育相结合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育可以在跨文化交往中更好地求同存异,保持自我,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3]

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英语教育。通过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感受来自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好的跨文化沟通。我们对外来文化一直是抱着“吸取精华”“去除糟粕”的态度,学生分别参加或者参与不同群体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群体活动,更能加深对不同文化在产生和发展阶段的实质性差异的理解,分析它们之间的长短利弊。大学生英语的本土文化教育可以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现如今,高等教育跨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的高等院校引进西方名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体系,可以说高等教育跨国合作是全球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融合过程。本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方面,它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中国高等文化和教育,学习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单单要思考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更应该从中国本土出发,考虑本土文化的问题,让本土与国际的学习、教学经验相互交融,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教育,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向前发展。

21世纪,英语注定会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浪潮中发挥重要的语言沟通力。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若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英语大学教育相融合,势必会提升高层次人才跨文化的基本素质,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而以本土文化为蓝本的大学英语教育是一次有效尝试,它立足中国本土,赋予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以新的内涵,从而会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人才,也会为中国英语教育提供新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10-19.

[2]刘立勇,李玉洁.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育[J].河北学刊,2013,(4):188—190.

[3]向世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14—116.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