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外语课堂的教学形态的思考
2015-08-04王晓丽
王晓丽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外语教学更显重要。为适应外语人才需求,在外语教学中更为注重对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从生态学角度审视外语课堂教学,就是从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形态体现出教学形态的生态化和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实现外语教学的系统性展开,且能够发挥其独立性,使外语教学课堂环境和谐而友好,且能够培养学生生态化思维方式。这就促使外语不仅仅是语际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融通的载体。基于此,针对生态学视域下外语课堂的教学形态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学视域;外语课堂教学;教学形态;教学评价生态化;生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51-02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研究专家霍根在其著作《语言生态学》中提出了“语言生态”这一名词后,语言学研究界开始关注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1]。“语言生态” (ecology of language)概念的提出,将语言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关联,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生态学是伴随人类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引导人们建立生态意识,就是要从生存的角度出发,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语言纳入到生态学视域中,同样是从语言的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强调与语际间交流要注重语言背景,由此而促进了语言学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取向。语言生态学又被称为“生态语言学” (eco-linguistics),长期以来被视为理论工具,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按照生态模式展开,就是从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展开教学[2]。
一、语言生态学就是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生态理念
1树立语言生态理念,体现语言文化价值
语言生态学是学术概念,是建立在与语言相关各项要素基础上的。语言生态学有自我生存空间,且在自然要素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完成语言交流。比如,外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形态,还要照顾到语言文化思维基因,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只有各项条件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外语教学理论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下展开。将生态学与语言学相融合,可以在语言研究中注入生态学理念,从价值角度上与生态实践方法适配,以更新教学架构,使语言不仅仅是语际交流的工具,还会被释放出文化价值。
2外语的语言表达要符合语言生态环境
语言表达离不开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要提高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就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环境。语言生态是借用生物理论,从环境背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实现语言与生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在开展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整个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转,就要注重教学生态系统中所呈现出来的动态发展的模式。任何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都要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要面临淘汰的危机。语言亦是如此,对于语言表达考虑到语言生态环境,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打破常规模式,就能够使语言表达符合语境[3]。
3语言生态是动态的语言应用创新过程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学系统化,教师作为系统知识的分解者,其是将相关的知识以及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分解,并引导学生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外语学习方法,使整个的外语课堂教学系统化,并将外语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外语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后,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对于这些趋于抽象化的学习方法和教学信息,以主观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再一次地加工处理,实现了外语语言应用技术上的创新。
二、外语课堂教学生命态
1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外语学习的自组织能力
自组织本身是一种现象,是将系统中的各项元素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构成系统化结构,以使其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将自组织理论纳入其中,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自组织”意识,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催化作用。促进外语课堂中学生的“自组织”意识的形成,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即理论支撑阶段,引导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自组织性产生认知[4];动力驱动阶段,就是将学生外语学习的情绪调动起来;效果校验阶段,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以测试;持续发展阶段则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外语学习能力。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基础,逐项展开,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环境与教学技术的搭配,催化学生的自组织意识[5]。学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自我调整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就会长期坚持下去,由此而获得预期的外语教学效果。
2外语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实践环境效应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学课堂的生态性,就要构建生态化的外语教学媒体环境,以使外语课堂教学符合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形成外语教学实践环境体系。外语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为目标,教师设置外语教学的开放性系统架构,可以发挥外语媒介生态效能,确保外语教学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并顺利展开。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形成,对于目前的外语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将新的生态环境建立起来,使外语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模拟的生态化语境,而可以运用实施案例来说明生态语境的重要性[6]。但是,对于内容翻译却引发了诸多的歧义。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意识不同而产生了曲解。成龙在Twitter上的原文为“HK is a nation built by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 dont worry! We do not hate!”但是,由于主观目的不同,香港地区的一家报社对这句话的翻译引发了诸多的歧义,即“香港是多元化的种族社会,这件事情无需道歉,我们没有怨恨”。从生态语境上来看,这段话中的“dont worry”应该被翻译为“不用担心”;“We do not hate”应该被翻译为 “我们不会仇恨”,这样的翻译是符合当时的演讲语境的,而且意思表达更为达意。但是,却被这家报社翻译为“我们没有怨恨”,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无异于火上浇油[7]。教师采用这种外语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外语交流中,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交际场合,不同的语境,语言表达的内在涵义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个体话语的诉求往往会成为一种理念的表达,或者情绪的宣泄,这些都需要从语言生态角度加以解读。
3外语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外语的功能性
外语语言教学模式的设定要根据语言功能性展开。比如,外语教师讲授旅游英语,就要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所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要能够凸显出语言文化模式[8]。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同时是文化的表达形式。从各自文化层面理解旅游环境内涵,就必然会产生差异。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模式展开旅游英语教学,让学生观看旅游景区的标识牌,让学生尝试着翻译为英文。当多媒体课件定格在“关爱生命热爱花草”,如果仅仅从语言传译的角度进行翻译,则为“Protect flowers and grass love our lives”。但是,在旅游景区如果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标牌内容就不免产生误解,采用符合英语语境的规范标准的标志语“Keep off the Grass”效果会更好些。由此可见,在语言表达中,从环境角度出发进行语言表达,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生态产生直观的印象[9]。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学视域下对外语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建立生态化外语课堂教学理念,运用生态的观点设置外语教学形态,有助于使外语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而言,外语生态化教学本身就是外语教育与生态学的结合,其中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极具代表性。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外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外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独立展开,且不失整体性,可以确保外语课堂教学更为符合客观规律,实现外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由此而获得良好的外语教学效果。此外,对于外语课堂教学还要强调语言的功能性以及所发挥的实践环境效应,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应用等教学自我调整外语学习方法,促进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23—128.
[2]Snell-Homsby,M.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3—127.
[3]刘芳,胡洁雯.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看文学翻译标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2—23.
[4]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略化——再谈变通和补偿手段[J].中国翻译,2012,(1):42—43.
[5]Robinson,D. The Translators Tur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24—156.
[6]Hu, G.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11(4):87—110.
[7]王姝丽.生态学视域下外语课堂的教学形态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2):171—173.
[8]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79.
[9]胡蕾.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形态研究[J].科学中国人:人文社科版,2014,(4):15—19.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