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
2015-08-04谢越莹
谢越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又要锻炼其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能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是基础课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应该适应中职“2+1”制教育的特殊性,以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
教学与生源有必然的联系。中职学校生源一般大致分为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因教学条件不一,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城市地区,初中一般会开设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教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如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录入等;而农村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更别说动手操作了。尽管基础不一样,但所有学生都希望系统、全面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厚。如果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不设计具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手段,会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容易玩游戏、浏览网页,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很多前辈的教学经验,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理论与操作并重,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结合中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第5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第141页“任务5.3——《表格操作》一节来说,本课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利用word知识完成个人简历表的制作,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案例。设计时必须结合本课的知识要点去选取好的典型,具有即时性或取材于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本课为例,我直接选用课本上的“制作简历表”,完成该例子必须掌握插入表格、合并单元格、改变行数/列数、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等。学生要区分单元格和行列的概念,才能正确选中对象进而找到相应的命令,因此本例的理论和操作联系很强。
2.创设情境,展示案例。首先,由教师构建情境,呈现问题。先在大屏幕播放一段求职现场人山人海的情景视频,观看后向学生提出“在视频中求职的第一步是什么”的问题,引出答案“求职都要从投简历开始”;再展示两份求职资料,一份全部是文字,一份制作成表格,让学生经过比较感知表格读取信息比较直观,容易被招聘者接受;进而提出“怎么制作简历表”,这时在大屏幕展示案例“个人简历表”以及其他多张精美的简历图片,为下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简历表做好准备。
3.分析、操作案例。教师把案例拆解成小的模块进行分析,可划分为“个人基本信息”模块,包含姓名、邮箱、照片等,以及“个人辅助信息”的模块,包含个人简历、兴趣爱好等。讲授所需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如“照片”一栏要用到合并单元格、调整文字方向等,让学生理解该案例所涉及的新旧知识点,并对利用以往知识和本次新知识分别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以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制作,展示给学生,结合实际应用或者学生的疑问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理论内容,在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总结案例,布置任务。此时对案例操作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总结,并指出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设计任务,注意结合计算机对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功能,加入图像、动漫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又能在任务中增加不同的层次要求。
我安排了制作“我的简历表”和“课程表”的任务。“我的简历表”难度和案例“个人简历表”相当,只是要用添加底纹边框、插入图片艺术字等方式进行美化,让学生不觉得单调;而“课程表”在这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绘制斜线表头、交换行列数据、插入艺术字等操作,让学生自行去发现表格功能选项中其他命令的使用和巩固“图文并排”知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5.完成课堂任务。这个阶段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查阅有关资料,形成完成任务方案并独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把不同学力的学生编排成小组,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资源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等,培养分工协作精神,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查看学生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度适时进行指导,并即时记录。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应鼓励他们选择“课程表”来操作,指导他们进一步扩展学习内容,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完美地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积极创新精神,让他们尝到深入学习的满足感。巡视过程中,发现共性的问题当堂讲解,个别问题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而不是“填鸭式”甚至是代替操作,避免妨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记录完成结果作为过程考核成绩,最终以一定的比重计入期末成绩。团队合作好、题目难度大、能快速精准完成任务的,都给予表扬或加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评价结果,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以创新立意、完成效果、操作技巧等为主要标准,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反思如“我学到了什么”“我如何改进提高”等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查缺补漏,通过结果比较培养学生努力做到更好的思想。最后归纳总结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部分难点重新进行示范,留意学生的反馈,使其及时地调整学习步调与进程,全面掌握知识点,巩固提高应用能力。在操作中有新颖做法或者创新设计的学生,可以让其上讲台演示操作,满足学生学习的优越感,分享其学习的经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斗志,形成有竞争、有分享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方法不只有一种,只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人人符合职业标准为目标,以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的方法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好好培养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周.浅谈职教计算机基础教学[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2]赵智.中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教学,2006(35).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学,2003(12).
[4]包空军,沈高峰.“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2.
[5]张楚延.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卢湘鸿.计算机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桂荣. PBL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9]卢燕华.PBL教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探究[J].硅谷,2010(11):97.
[10]薛璘.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
[11]王丽君.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12]汤晓春,拜晓霞.PBL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9(10):147.
[13]孙永健.对职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点看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