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清明节诗歌对失意文人的情感表达

2015-08-04侯素馨

教育界·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唐代

侯素馨

【摘 要】清明节和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唐代极为重要的节日。在我国唐代,有很多清明节题材的诗歌,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多愁善感情怀。很多清明节诗歌都反映了文人科场失意或者在官场被贬后不平的情感。本文笔者主要从这两大方面来分析清明节诗歌中的文人情绪。

【关键词】唐代 清明节诗歌 文人情感表达

在古代节日中,清明节和寒食节、上巳节时间相近,后来清明节承袭了以上这两个节日的特点,并且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一代代流传下来。对于唐人而言,清明节丰富了他们的节日生活,而且很多文人也以清明节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对于我们研究唐朝人的精神世界,深入探究唐代的民俗生活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祭奠亲人,因此透露出一种伤感的情调,正因为如此,无数文人骚客才会在这个节日里感慨自己的身世、思乡怀人。笔者主要从唐代清明节诗歌中探讨文人如何表达惆怅失意的情感。

一、落第失意情绪的表达

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主要负责为统治阶级选拔优秀的人才。广大士子主要是利用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然后才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竞争极为激烈,很少出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情况,从无数落第者的痛苦中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难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经在《落第》一诗中这样写道:“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后来,孟郊又写了一首《再下第》。他连续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结果都是落第,可想而知孟郊的惆怅心情,虽然眼前春光烂漫,但诗人认为也是叶上冰霜,连续两次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但是最后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只能含恨而归。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科举考试不代表荣耀,更多的是痛苦。如果当时正值清明时节,这些文人就会把自己的落第情绪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下面主要以顾非熊为例进行分析。

清明节本身就会渲染一种惆怅、伤感的情感,如果在清明节落第的话对于文人而言无疑是双重心理折磨。文人墨客借助节日的伤感进而将自身的失意婉转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清明节诗歌的一种独特之处。顾非熊是顾况的儿子,气势凌人,而且性格善变,但是他在科场上受到了很多折磨。他在科场上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但是每次都是落第东归,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在《陈情上郑主司》一诗中,顾非熊就曾经表达过这种艰辛之情,诗中作者将自己多次落第,但是欲归不能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希望可以受到主司的垂青。

顾非熊对于科场失意感到无比惆怅,他的父亲顾况是一个大文豪,但是他自己并没有考取功名。顾非熊有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长安清明言怀》,这首诗歌是顾非熊落第之后,恰巧遇到清明节时创作的。当时清明节的长安异常热闹,但是自己落第的伤心之情无以言表,两种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唐代,因为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非常繁荣,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冲洗了清明节的伤感氛围。在清明节当天,人们可以外出踏青游玩,肆意享受这一片明媚的春光。“万家车马”“九陌芳菲”都说明了当时春景明朗,有很多外出游玩的人,但是在这大好春色面前,作者始终觉得满腹惆怅。其中“厌”字就说明作者没有心思欣赏,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在唐代,清明节也需要扫墓祭祖,借此表达自己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也可以体现出人们珍惜时光,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光宗耀祖,有一番作为,这也体现了唐朝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科举考试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科场失意是广大文人最痛苦的事情,清明节诗歌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失意情绪。比如,顾非熊的《下第后送友人不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诗歌描写了清明节万物欣欣向荣、草长莺飞的美好景象,但是再次落第只能让他借酒消愁,徒增伤感,利用清明节的乐景衬托出失意的苦楚。

二、官场失意的情绪表达

古代有一句名言“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利用科举考试来考取功名,然后再参加国家政治建设,但如果想仕途保持一帆风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唐代清明节诗歌中就有很多官场失意的情绪表达。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情感往往都是悲怆和凄凉,如果在这时被贬,很容易增加愁苦和忧郁之情。描写清明节的景色以及风俗,利用这种特殊的媒介可以将自身的失意情绪更好地烘托出来,有机融合了内心的失意以及节日的惆怅,使事理和情景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况。韩偓刚开始擢进士及第,后来又累迁到谏议大夫,但他的官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没有附和朱全忠,因此被贬为濮州司马,后来又被贬为荣懿尉,称为邓州司马。他被贬任濮州司马的时候正好是清明时节,当时凄凉的环境正好和他的伤感呼应,使得他当时创作的诗歌透露出的情感更加深刻。比如,《出官经硖石县》这首诗歌就是在清明节被贬时创作,主要描写了清明节人们在祭奠亲人时痛哭的场景,同时还描写了硖石县的萧条景象,在诗歌中也表达了对唐昭宗庇护自己的感谢之情。“暝鸟”两句也描写了老百姓经过连年战乱后的穷苦生活,作者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感到非常伤感和悲愤,加上作者此时被贬,更是将这种伤感和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代清明节诗歌中不仅记录了当时文人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文人的失意情绪,清明节是文人联系诗歌和情思的重要桥梁。不管是科场失意还是官场失意,这种独特的伤感习俗和文人的失意情绪有机结合都使清明节诗歌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情怀,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清明节诗歌的内容,提高了其文学价值以及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5100.

[2]石艳春.论唐代清明节诗歌对失意文人的情感表达[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4,15(2):69-71.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