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保护建议

2015-08-02黄昕霞侯香梦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遗迹花岗岩评价

黄昕霞,侯香梦

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在漫漫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历经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造就了我省地质遗迹有强劲的韧性、丰富的类型和极具衔接的特征,同时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在中外地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1-2]。本文主要着重介绍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及保护建议。

1 安徽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类型分布特征

安徽地区侵入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广泛发育于扬子陆块区和大别造山带,华北陆块区出露较零星。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于蚌埠期、晋宁期、燕山和喜山期,其中以燕山和晋宁期最为发育,它们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的作用,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泛出露的花岗岩类分布区和丰富多样、壮观美丽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3-4]。

安徽地区在燕山和晋宁期形成的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主要分布我省的扬子陆块区和大别造山带,华北陆块区较零星,但不成景。扬子陆块区有九华山花岗岩峰丛地貌、牯牛降花岗岩峰丛地貌,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大障山花岗岩断臂悬崖地貌;大别造山带有天柱山、天堂寨、万佛山、白马尖、明堂山花岗岩峰丛地貌,司空山花岗岩断臂悬崖地貌[5-7]。

2 安徽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评价

2.1 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评价方法原则

花岗岩地貌属于一种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故花岗岩地质遗迹评价侧重点主要在观赏价值。主要从其科学性、观赏性、完整性、稀有性、通达性、出露规模、保护开发基础、环境容量、区域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8]。明确所规划的地域内各种花岗岩地质遗迹的特征、分布、结构、以及开发潜力等情况,掌握花岗岩地质遗迹的资源,从而为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2 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评价方法

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2.2.1 花岗岩类地质遗迹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者的实际经验,通过主观的方式,对地质遗迹进行观察、描述、归纳和分析,用文字语言做出定性的价值判断。评价地质遗迹的科学含义和观赏价值在国际、国内或省内的地位,一般通过组织专家鉴评地质遗迹。

对花岗岩地貌的定性的评价通常是对花岗岩地貌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评价,自然属性包括科学性、观赏性、规模、组合特征、完整性、保存现状、通达性;社会属性包括通达性、可利用性、开发潜力、可保护性。

这种定性评价方法使用于所有地质遗迹资源,且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定性评价集体方法也基本相似,仅侧重点不同而已。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为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其侧重点主要在其观赏价值,这是花岗岩地质遗迹的形态、气势、特征等内在属性决定的。花岗岩地质遗迹其观赏价值主要集中在其形态方面。花岗岩地貌形态各异,造型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形成各种鲜明、有序、形象生动的地貌。花岗岩地貌的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9]。

(1)石蛋及其垒砌造型。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如黄山顶部的猴子观海。

(2)石柱、孤峰及峰林。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500-1000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0多座。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

(3)绝壁、陡崖。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另外,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俊的美感。

(4)一线天。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

(5)洞穴、石窟。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

(6)泉、温泉、矿泉。“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7)瀑布。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

2.2.2 花岗岩类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1)评价指标的确定。地质遗迹评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目前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分为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评价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评价[10-11]。

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基础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重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试行稿》,结合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成果,确定本次的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稀有性、典型性、完整性、自然性、规模、科学价值、安全度、通达性、保护开发基础、环境容量、区域经济条件[12-13](见表2)。

(2)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评价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且这些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地质遗迹的价值所在。权重的确定有很多种方法,本文运用专家打分法[14]。

专家打分法师由少数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反映某评价观点后定出权重,实际上是经验估计法与意义推求法的综合。最终得出一张涵盖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表(表1)

表1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权重总表

(3)评分标准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的权重确定后,还需要对每一因子按一定的分级给定评分标准。本文采用三级评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重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试行稿》),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安徽省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指标分等级标准表

(4)评价结果。评价指标确定后,通过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判断出每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评价的权重系数。

首先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客观判断打分,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指标。

其次应用地质遗迹评价模型进行计算评分。

计算的模糊数学模型如下 :

式中A为评价的得分:Si为某个评价因子的模糊得分:Wi为某个评价因子的权重,i为第i项因素。

I级别为该评价因子中得分为3分:II级别为该评价因子中得分为2分:III级别为该评价因子中得分为1分。

安徽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计算结果如下(表3)。

表3 安徽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评价结果一览表

从定量评价分析结果得出,安徽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所在的世界级地质公园仅有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3处,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而其他地质公园虽然具有美学和旅游开发价值的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但缺少对其进行开发并宣传的力度远远不够。

3 保护建设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利用与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地质遗迹调查登录工作亟待加强,虽然全省性地质遗迹调查已经展开,但属于摸底性调查,工作程度不够;市、县级区域地质遗迹调查尚属空白。二是大别山、皖南市、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利用规划亟待展开;三是对我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管理法规、制度亟待建设。四是地质遗迹知识的科普与保护利用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2)存在重开发利用、轻保护、规划的现象。虽然在我省已经建设了一批以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为开发利用主要对象的园区,但这些园区重开发利用、轻保护规划和欠合理利用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的现象普通存在,甚至存在为开发建设与短期经济效益需要而随意破坏或者影响花岗岩类地质遗迹景观的现象。

(3)管理力度不够。目前,我省涉及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和保护单位、部门,对全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规划和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花岗岩类地质遗迹景观,必须建立统一的地质遗迹管理与监督体系。

(4)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保护性建设资金短缺。如何解决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保护性建设的资金,是我省花岗岩类地质遗变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花岗岩类地质遗迹保护事业属于社会性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政府应该列入财政计划。政府如何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2 保护建议

(1)立足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以维护自然景观状态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实施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保护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的重要方式。

(2)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类型花岗岩类地质遗迹,根据其不同自然环境背景,不同地域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合理定位。

(3)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对于一些已列入自然保护区的花岗岩类地质遗迹,因管理工作不完善,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使其规范化,管理责任到人。此外,还要注意一些跨地域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的管理方法。

(4)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有效地保护花岗岩类地质遗迹。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实施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亟待修正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地质遗迹保护法规。

(5)提高全民自觉保护和参与意识。实施地质遗迹公众环境教育战略,倡导人与自然共同融合的新型关系。把地质遗迹保护与建设工作推向社会,实施国土部门与其它园林、水利、公安、学校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共建共管。

(6)造就一批具有科学品位的高层次的地质公园。

对具备申报国家地质的地质遗迹采取高起点的前期调查研究、评价、规划和申报准备工作。如申报九华山地质公园、司空山—妙道山地质公园、清凉峰—大彰山地质公园等。

(7)实行花岗岩类地质遗迹分级保护的原则。依据1995年《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程度可分别实施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

4 结论

本次通过两种评价方法的结合,可正确认识安徽省花岗岩类地质遗迹的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确定地质遗迹规划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地质遗迹的综合水平,使当地的地质遗迹能持续地发展。

[1] 柏林,邢乐澄.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分类及保护开发利用对策[C]//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57-65.

[2] 谷丰,鹿献章,杨则东.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及保护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90-94.

[3] 冯天驷编著,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46

[4] 安徽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徽省志(旅游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3-28

[5] 钟华明.九华山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兼论自然景观的成因[M]//中国旅游地学丛书: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207-212

[6] 吴维平.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J].上海地质,2010,31(Z):48-52.

[7] 张树萍,徐海霞.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成因及评价[J].地质找矿论丛,2010,25(1):82-87.

[8] 余珍风,刘元鹏.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9,11(2):46-50.

[9] 陈兆杰.新疆福海阿拉善花岗岩微地貌及成因机制初探[J].地球,2014(6).

[10] 程道品.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2):186-190.

[11] 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33(2):285-288.

[12] 方强,徐朱,周晓丹.江苏省地质遗迹保护区划研究初探与保护建议[J].安徽地质,2014,24(4):280-285.

[13] 唐海燕,周晓丹.江苏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J].地质学刊,2014,38(1):53-59.

[14] 周爱国,周建伟.地质环境评价[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遗迹花岗岩评价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花岗岩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