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走廊名人辈出
2015-08-02廊坊市政协文史委
文/廊坊市政协文史委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为今天的廊坊市安次区。现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秦时分属渔阳郡、广阳郡,汉、唐时属幽州、蓟州,宋、辽时属河北东路、南京道,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顺天府,清时属直隶。解放初期称天津专区,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迁至廊坊,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1989年撤地设市,实行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
廊坊地处京畿重地,清朝末年,义和团曾在此取得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七七事变发生后,廊坊车站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历史上著名的安平事件也发生在这里。
廊坊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张华,“大事不糊涂”的北宋名相吕端,元代名相史天泽,辽国宰相韩延徽,民国总理张绍曾等国之栋梁;有笔墨离间蜀吴的方城侯刘放,酒席谈笑定群臣的张弘策,力拒邪教的张天纲,御赐巡抚袁懋功,六部五尚书郝惟讷,为民治水的陈仪等闻达贤尊;有驾战鹰威震日寇的任云阁,八路军旅长魏大光,新四军秘书长黄诚,写下《我的自白书》的陈然等革命英烈;有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武生泰斗李兰亭,京剧大师李少春,国画名家刘凌沧等艺林翘楚……
著名学者高步瀛
高步瀛(1872—1940),霸州市北庄头村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科学家兼教育家。
高步瀛
高步瀛幼年寄居安新外祖父家,聪颖好学。既长,励志习经,强记默识,不舍昼夜。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畿辅大学堂教席、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教席,不久赴日留学,毕业于宏文师范学院。归国后任省视学、图书局编纂、补学部主事。入民国任教育部佥事。1915年由教育部编审处主任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他提倡推行阳历,编写新戏,改良旧剧,设历史博物馆,创通俗图书馆和通俗讲习所,倡导并亲自撰写语体文。张作霖入北京,他辞去教育部司长职,专以经史文辞教学,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兼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0年以教授兼代国立师范大学二部秘书长,摄行院长职。此间应邀曾到奉天萃升书院讲学。“九一八”事变后,回北平师范大学任教,兼私立中国大学教授。1937年保定设莲池讲学院,聘他每月到保定授课两次。“七七”事变后,日踞北平,他屏居曲巷,杜门谢客。后来友人聘其任伪师大教授,他以“吾已老耄,不能随大汉旌旗跋涉山川卫国,已愧平生志,而可以从贼乎!”严词拒绝。1939年受聘任私立辅仁大学教授,长日积郁成疾,1940年殁于北平。
他终身致力于教育,执教勤奋,数十年如一日,硕果累累,桃李遍九州,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均受业于他的门下。他学业宏通精博,治学以证信为准,是当代的名教授。平生著述极多,著有姚氏《古文辞类纂笺证》60册、《周秦文举要笺证》4卷、《两汉文举要笺证》4卷、《魏晋文举要笺证》甲编3卷乙编2卷、《唐宋文举要笺证》甲编8卷乙编4卷、《明清文举要笺证》甲编2卷乙编2卷、《唐宋诗举要笺证》6卷、《赋学举要笺证》4卷、《古文范注》2卷、《古今诗体注》4卷及《魏晋六朝诗举要笺证》《史记举要笺证》《讲大集日记》《古礼制研究》等若干卷。一生著述多属注疏,其学问之渊博、文章之隽秀,为世人所敬慕。他是我国颇有名望的桐城派古文学家,学者以所著桐城姚氏《古文辞类纂笺证》等书称之为学问之渊海、考据之门径。鲁迅曾与他同在社会教育司共事,对他的学问和为人有很高的评价。
著名话剧电影艺术家塞克
塞克(1906—1988),河北霸州市后卜庄人。著名诗人、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塞克出生在一个农户家中,1923年17岁时到哈尔滨,开始写诗,给哈尔滨《晨光报》投稿。一年后《晨光报》聘塞克到该报副刊作了主编。
塞 克
1927年8月,塞克经友人介绍来到上海,投考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分别从师于徐悲鸿、田汉学习绘画和戏剧电影艺术。饰演日本《父归》一剧的主角一举成名。后在南国社上演的多部中外名剧《卡门》《莎乐美》《古潭里的声音》《战栗》《南归》《雪的皇冠》等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南国社的台柱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塞克去苏联未果,在绥芬河经朋友介绍参加了原东北军团长张治邦的抗日义勇军。半年后义勇军瓦解,塞克又回到了哈尔滨。
1933年春,塞克从绥芬河返上海,根据自己在义勇军中的经历,创作了两部反映义勇军抗战的话剧《狱》和《铁队》。不久他接受洪深的邀请,与上海明星公司签约,在1933年和1934年共拍摄了四部进步电影——《铁板红泪录》《同仇》《上海二十四小时》《华山艳史》,塞克以他的本色演技,为我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塞克与左翼戏剧人士章泯、宋之的、沙蒙、左明、赵丹、顾而已、王为一等人相继组织了新地剧社,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进步话剧。在长久的酝酿构思后,于1934年夏,塞克写出了3幕话剧《流民三千万》。该剧的主题歌《流民三千万》先后由贺绿汀、冼星海谱曲,是我国第一首抗战歌曲。此后,塞克同音乐家吕骥、冼星海、张曙等人组织了全国歌曲作者协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歌咏救亡活动。塞克接连创作了《心头恨》《苦命人》《耕农歌》《炭夫曲》《打江山》《打铁歌》等作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抗战爆发,上海左翼戏剧界人士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中国剧作家协会。塞克参加了协会,并与夏衍、洪深、赵丹、宋之的等创作上演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塞克创作了著名的主题歌歌词。“八一三”抗战后,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与聂绀弩、宋之的、崔嵬、贺绿汀等20余人,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辗转到南京、武汉、郑州、开封、山西等地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
1938年秋,塞克回到西安,遇到友人韩乐然及正要前往延安的冼星海,塞克走向了他一生的根本转折点——延安。他刚到延安,毛泽东就来到他住的窑洞看望他。周恩来大声向人们介绍道:“这就是有名的塞克先生。”在征求他的意见后,他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教授。在延安举行的“一二·九”纪念大会上,他被请到主席台,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坐在一起。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响亮的口号。在漫山遍野的开荒运动中,塞克深受感染。一股创作的冲动逐渐在心中涌动。1939年3月的一天,他一气呵成写出了包括《二月里来》《酸枣刺》《秋收》《丰收》四个场景的生产大合唱。一经演出便获得极大成功,为延安军民所喜闻乐见。塞克还与冼星海合作写了《没有祖国的孩子》《准备反攻》《三八妇女节歌》《白求恩医院院歌》等多首歌曲,创作了话剧《争取最后的胜利》、歌剧《滏阳河》等。此外,他还将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剧场技巧带到了延安舞台上,导演了苏俄的《钦差大臣》和《铁甲列车》两部话剧。
1943年,毛泽东提名塞克以唯一的非党员身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塞克决定随东北干部队北上,在路经承德时他被留下担任热河省文联主任,并与夫人王昭相识结为伴侣。次年5月,他来到哈尔滨,后随部队撤离到佳木斯,塞克担任了佳木斯文联主任,并任《人民戏剧》的主编。
1947年春,塞克任东北文联常委、东北戏剧工作委员会主任。1948年至1949年,塞克先后担任了辽北省教育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并出席了1949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剧协理事。
1951年,塞克任东北艺术剧院院长,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的大合唱《大同江之歌》,电影《六号门》《丰收》的主题歌词等。1955年冬,塞克随该院代表团去苏联考察歌剧。
“文革”中,塞克被戴上了“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遭到批斗。1970年他被发配到河北蔚县部队农场劳动后,创作了《山歌唱给人民听》和《八一赞歌》两首歌。1976年彻底平反。
革命烈士任云阁
任云阁
任云阁(1910—1937),文安县人。国民党空军少尉飞行员,革命烈士。
任云阁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1920年读初小。1926年考入雄县第二高小(校址在今文安县史各庄镇)。次年,考入河北省第九师范学校(校址在今泊头市),1933年毕业。次年秋,在北平考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第六期甲班轰炸飞行科学习。1936年10月,任云阁从航校毕业时,由蒋介石亲自颁发中央航空学校毕业证书,并向他及其他毕业生各赠送一把刻有“国土未复,军人之耻”字样的佩剑。随之,任云阁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第九队,任准尉见习飞行员。半年后,任云阁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第九队,任准尉见习飞行员,半年后升任少尉飞行员,驻安徽广德机场。
1937年8月14日,驻安徽广德机场的中国空军第二大队,接到空军总指挥出击轰炸侵沪日军的紧急命令。任云阁和其他飞行员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战。为了求得上级的批准,在登记家中有何人时,他只写了父母,而只字未提妻女。最后,任云阁被批准参加战斗。同日,他与战友驾驶907号飞机冒雨从广德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临上海,在吴淞口海面发现敌舰10余艘。此时,敌人不断地以猛烈的炮火对空射击。任云阁与战友沉着机智地躲过敌人的射击,寻找着日军的旗舰。当发现右下方有一艘大型舰时,立即向其俯冲下去,进行轰炸扫射,炸中了日军旗舰“出云号”,该舰拖着大火浓烟狼狈逃窜。当任云阁与战友驾驶飞机正欲追赶轰炸时,被其他日舰高射炮击中,他身受重伤后牺牲,年仅27岁,葬于南京国民党航空烈士公墓。1983年,人民政府为其追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其妻由人民政府按月发烈士遗属补助款。
抗联支队司令员魏大光
魏大光(1911—1939),霸州市人。1935年投身抗日斗争,曾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二十七支队司令员,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等职。1939年在战斗中英勇献身。
1935年秋,魏大光只身到天津,在码头当了搬运工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后,他参加了天津市各阶层人民的一些抗日救亡活动,秘密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1936年冬因破坏日商在天津开设工厂的配电装置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认识了许多难友,受到了革命的熏陶和意志的锻炼,明白了许多革命的道理。
魏大光
魏大光出狱不久,天津沦陷。他回到久别的故乡,目睹了很多父母纷纷死去,妻子被逼离散,家破人亡的惨景。他毅然告别了父老乡亲,回转天津,又去唐山,在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的帮助指导下,他联合了杨第之、杨作山等十几名热血青年,决心拿起武器,投身抗日救亡。9月下旬,他们回到大韩家堡村,大张旗鼓地动员群众武装抗日,一些进步青年纷纷投向魏大光。一支志愿的抗日游击队,在堂二里一带诞生了。继而动员收缴了北董家堡、郝场、四间房等村的枪支,到年底,队伍扩大到500余人。
1938年初,魏大光率领队伍到永清县傅家场,不仅没收了自称“傅千顷”地主老财的枪支,而且开仓济贫。接着又收缴了堂二里镇地主武装联庄会的各种枪支近千支,打开了地主“大五天”(冯家)的仓库,把一部分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用物资换购了军火,买到了机枪四挺、迫击炮一门,并建起了修械所,游击队的实力得到加强。随后,又收缴了永清县大王庄、三圣口、冰窖等村的枪支,部队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
天津地下党组织了解到津西有十几股抗日武装,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名义,出面联络各方,将十几股自发的抗日武装组成一支抗日联军,番号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27支队”。一致推举魏大光为司令员。二十七支队组成后战斗力增强,吸引了更多的爱国青年,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发展到6000多人。
1938年11月16日(夏历九月二十五),日军对津西实行第二次“扫荡”时,二十七支队奉命向大清河南转移,开赴冀中。11月底到达任邱青塔镇一带,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魏大光任支队司令员。
1938年12月,党中央决定,贺龙师长领导的120师挺进冀中。为粉碎日军“扫荡”,野战军急需扩大。1939年3月下旬,在贺龙师长的主持下,将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两个大队与358旅716团合编为120师独立二旅。魏大光任旅长。魏大光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胆大心细,屡建战功。在武、安、永、霸一带享有盛名。改编后,部队更加精干了,战斗力更强了。4月23日,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配合715团打了齐会歼灭战,激战三昼夜,打垮了日军精锐之师吉田大队,歼敌700多人,威震全国。
1939年5月,魏大光主动接受了贺龙师长扩大部队收编散兵队伍的命令,他满怀抗日豪情离开部队返回大清河北,不分昼夜地活动在武、安、永、霸之间,分别和各股武装头目进行接触。魏大光在大家心目中很有威望,8月间,他就将霸县、安次、永清等县的黄锡标、李子刚、李桂清等十几股武装收拢起来了,发了军装、送了饷,戴了上“八路军”的臂章。上千人的队伍开始在永清县刘靳各庄一带集中,由三支队配合整训。后在永定河河套行军展示军容,又吸引了一部分热血青年报名参了军。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即将完成使命的前夕,1939年8月26日,他们从刘靳各庄分乘三只船去黄庄子村召开会议。船行至津保公路北侧时,发现有日军新架的电线,魏旅长下令砍断,于是指挥船划到最前方。刚穿过公路,行至大宁口村北和日军汽船相遇,日军两挺机枪一齐向小船扫射,船上的短枪还击,力不能及。魏大光等人跳入水中,由于水面没有任何隐蔽物,敌人疯狂射击,魏旅长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风骨铮铮的黄诚
黄诚(1914—1942),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村人。
黄 诚
1914年5月16日,黄诚出生在没落地主家庭。8岁进私塾,14岁到永清存实中学读书。1930年秋天,考入北平市第四中学,后在天津北洋工学院、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北平国立大学读书,并和姚依林、陆定一、蒋南翔、杨述等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接触,193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抗日救国会主席,学生运动总指挥,北平学生联合会主席,北平学联党团书记。
他参与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六一三”大示威和中国大学生的救亡运动。1937年1月被捕,3月营救出狱后,派往川军中为党培育抗日骨干。1938年初,经陈毅介绍参加新四军,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1939年,周恩来视察新四军时,赞扬黄诚组织民众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工作出色。叶挺将军赞誉他是“我们新四军的交际家”。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黄诚处变不惊,在鹿角山转战突围中,遭到国民党108师644团阻击,黄诚接连打死6个敌人,后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黄诚被囚禁到上饶集中营,后转押到石府监狱。敌人软硬兼施,封官许愿,用尽酷刑,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1942年2月,根据蒋介石的旨意,顾祝同下密令处决黄诚、李子芳等人。2月23日,黄诚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年仅28岁。1944年9月,新四军军长陈毅赋诗哀悼黄诚:松风明月魂如在,记取铁窗仍多情。临难铮铮风骨好,皖山不负夜台行。
京剧奇才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市辛章村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幼随父李桂春在上海学艺,8岁在上海先后从谭派陈秀华习老生。从杨派丁永利习武生,功底扎实,戏路宽广,被京剧界视为“文武兼长”的奇才。
李少春
李少春自幼在家中受到艺术熏陶与严格的庭训,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气质。七岁从师沈延臣练功,十一岁又请名师丁永利、陈秀华到家中指导正式练功学戏,练就一身功夫。
1931年,他从上海赴天津,1932年正式登台演出,后返回上海。1934年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兰芳的称许和观众欢迎。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牌演员。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此时,杨小楼已经去世,余叔岩也已不再登台,李少春驰骋于北京、天津、上海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新升的明星。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把杨派和余派的真髓掌握得深入、透彻、娴熟、传神。在此基础上,他又创作演出了新剧目《文天祥》,唱、念、做、打更是得心应手,舞台形象激昂慷慨,气势夺人。李少春的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拥有大批的追随爱好者。
京剧《野猪林》是他在继承了杨小楼的剧本基础上,自己创新编排的一出新戏,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从立意、框架、场景设置、情节的贯穿,人物的刻划,角色的唱、做、念都是李少春亲自构思、设计,费尽了心血,可以说这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一部经典剧作。1949年在上海连演70多天,上座始终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李少春加入了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任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并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的艺术创作热情达到了高峰,他与袁世海、翁偶虹结成艺术集体,连续编演新剧,主要有《云罗山》《将相和》《虎符救赵》《大闹天宫》《响马传》《满江红》《战渭南》等。《将相和》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一等奖。此时,《野猪林》也进入了演出盛期,得到更多观众热爱。1962年此剧被搬上银幕,成为长期流传下去的艺术珍品。
《野猪林》剧照
1958年起,李少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他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创工作,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等艺术角色,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
“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春遭受迫害,于1975年逝世,年仅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