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贝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5-07-31贾玉花

当代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西咪替丁贝拉消化道

贾玉花

雷贝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贾玉花

目的 对比分析雷贝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雷贝拉唑组与西咪替丁组(n=55),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雷贝拉唑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1%,西咪替丁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7%,雷贝拉唑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咪替丁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略高于西咪替丁组的9.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咪替丁,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雷贝拉唑;西咪替丁;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内科常见病,患者多伴有呕血、黑粪等症状,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急症,该病致死率高达8%~13.7%,对患者健康及安全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较为常用的方式,本研究为对比分析雷贝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不同方式对接收的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山东省东营市广饶滨海新区广饶滨海医院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雷贝拉唑组与西咪替丁组(n=55),雷贝拉唑组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18~69岁,平均(44.3±5.3)岁;其中34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7例为胃溃疡,4例为复合型溃疡。西咪替丁组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19~70岁,平均(45.3±6.2)岁;其中35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8例为胃溃疡,2例为复合型溃疡。2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本组11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卧床休息,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护胃黏膜及对症状治疗,同时以患者病情为依据积极补充血容量。雷贝拉唑组在此基础上加行雷贝拉唑(海南中化联合制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133326)治疗,即将于患者20 mg雷贝拉唑静脉滴注治疗,2次/d,连续治疗3~5 g,待患者出血症状消失后改为口服维持。西咪替丁组则加行西咪替丁(湖北欧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42020509)治疗,即将1.2 g西咪替丁溶于5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用药3 d后活动性出血现象消失;有效:用药5 d后活动性出血现象消失;无效:用药5 d后仍伴有出血现象[1]。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展开t检验,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展开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雷贝拉唑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89.1%,西咪替丁组患者采用西咪替丁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72.7%,雷贝拉唑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咪替丁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雷贝拉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西咪替丁组为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耐受,无需特殊处理均可自行缓解。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2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雷贝拉唑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西咪替丁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x±s,d)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肠、食管、胰胆等病变所造成的出血现象,且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上消化道出血范畴[2-3]。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及呕血,多数患者还多伴有血容量减少所致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现象,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甚至会丧失生命[4]。据统计该病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8%~13.7%,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5]。因此,临床上必须探讨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因素主要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糜烂性胃炎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因素即为消化性溃疡[6]。目前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式仍为药物治疗[7]。西米替丁是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该药物属于H2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其对胃酸分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胃壁细胞分析,有利于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并可避免血凝块溶解,进而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8-10]。因此,该药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雷贝拉唑逐渐被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该药物属于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是临床上常用的抑制分泌的药物,为苯并咪唑的替代品[11],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对细胞膜中的H+-K+-ATP酶的活性进行抑制,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12]。临床研究表明,在给予患者雷贝拉唑钠治疗后可在1 h内发挥药效,且血药浓度可在用药后2~4 h内达到峰值;同时临床研究还表明,在患者初次采用雷贝拉唑钠治疗后23 h对基础为胃酸量的抑制率可高达到69%,而对因食物刺激所产生的胃酸量的抑制率高达82%,作用时间可持续48 h,该作用时间显著长于药代动力学中的半衰期[13]。雷贝拉唑钠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通常会随剂量的增加而适当增加,但在用药3 d后处于稳定水平,停药后该稳定水平也可持续2~3 d[14]。因雷贝拉唑的抑制作用较长,且作用时间持久,可促进患者胃内达到无酸状态,改善患者胃黏膜血液循环,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5]。因此,将雷贝拉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效果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雷贝拉唑组与西咪替丁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就表明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咪替丁,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1] 徐静.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6):856-857.

[2] 冯雪,张志广,李熳.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PC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42(3):251-253.

[3] 余敏,姜宏宁,余永春,等.老年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4):568-570.

[4] 袁佳,薛挥,和水祥,等.15例无消化道出血史的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现状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30-32.

[5] 季茂芳.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5):1825-1826.

[6] 牛亚娟.综合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4,11(10):187.

[7] 陶雪娥,覃立行.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3):63-65.

[8] 刘祖炳,曹春宇.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2998-2999,3002.

[9] 董红筠,高斌,王敬,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1955-1957.

[10] 周环,张惠晶,矫太伟,等.胶囊内镜检查对11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1):96-97.

[11] 赵晓红,蒋绍军,侯宇峰.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4294-4296.

[12] 李文花,张彩霞,潘兆宝,等.床旁纤支镜联合胃镜在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4991-4992.

[13] 肖池金,虞希祥,吴宽,等.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0):860-862.

[14] 吴君.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内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62-63.

[15] 张晓红.上消化道出血中青年与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5):79-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93

山东 257346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滨海新区广饶滨海医院 (贾玉花)

猜你喜欢

西咪替丁贝拉消化道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老狗贝拉
四十九条围巾
西咪替丁联用禁忌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三根横线的秘密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