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15-07-31赵瑞林

当代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风险管理

赵瑞林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赵瑞林

目的 分析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120例重症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60)。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2012年9月~2013年9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2013年10月~2014年8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0.00%,护患满意率为86.67%;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67%,护患满意率为100.00%。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增进护患关系。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效果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摄入糖类、脂类物质,过度疲劳等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合并症多,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较高。患者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到位,易发生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具有突发性、难预测性等特点,对预后不利。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引起医疗纠纷,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今天,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十分重要[1]。本研究分析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重症患者,根据护理风险管理实施与否分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2012年9月~2013年9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2013年10月~2014年8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对照组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4.54±11.23)岁;体质量49~82 kg,平均体质量(63.11±12.35)kg;住院原因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力衰竭18例,高血压危象10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专10例,高中21例,初中13例,小学12例,文盲2例。

实验组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5.06±11.48)岁;体质量48~83 kg,平均体质量(63.25±12.28)kg;住院原因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力衰竭20例,高血压危象8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例,大专8例,高中22例,初中15例,小学10例,文盲2例。

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定时巡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

实验组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入院时立即对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疾病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和住院期间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使其认识到护理风险事件对疾病预后的不利影响,以引起其重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与患者家属深入沟通,使家属认识到自己在照顾患者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共同帮助患者规避护理风险[3]。

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护理操作,处置前、处置中、处置后均对医嘱和药物进行严格检查、核对。静脉注射过程中严格监控滴速,防止滴速过快引起不良反应。加强巡视,防止发生药液渗漏引起静脉炎。护理操作前对患者或家属提前告知,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护理文书书写严谨、规范,做到及时、完整、真实,使护理文书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4]。

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无油渍、血渍、水渍等。每天做好病房地面的清洁工作后应及时吹干,卫生间、淋浴房等易滑地段放置防滑警示牌,并增加防滑垫。如厕时由家属陪同、搀扶,对病情严重者建议其在床上大小便,以防发生跌倒意外。伴有意识障碍、躁动者安装床档,必要时制动,以防发生坠床意外[5]。

对长时间卧床者定时帮助其翻身叩背,指导家属每天帮助患者擦洗身体,更换舒适的棉质内衣裤。经常对骨突处进行按摩,并涂抹红花油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对条件允许者建议其使用气垫床[6]。

1.3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 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护患满意率 实验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多变性等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反应力迟钝、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护理要求更具特殊性。心血管内科是护理风险事件相对高发的科室之一,极易发生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医疗纠纷。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不利于患者的病情转归和康复进程,也严重影响了医院形象[7]。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包括坠床、跌倒、药物渗漏、烫伤、管道脱落等。在心血管内科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处置、抢救配合等各环节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护理风险隐患,这就要求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并认识到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对疾病预后的不利影响,在住院期间自觉注意规避风险。在护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严格落实,加强各环节的规范化护理,以高质量的护理操作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8]。

本研究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6.67%,显著低于常规护理者的30.00%(P<0.05);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者的86.67%(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增进护患关系。

[1] 谢艺珍.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178-179.

[2] 朱慧辉.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6):122-123.

[3] 吴美华,彭风云,陈安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0):2860-2861.

[4] 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5] 胡原.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176-177.

[6] 李晓燕.人性化护理对心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5):124.

[7] 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60.

[8] 李喆.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要点[J].中外医疗,2013(34):142-1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77

湖南 410007 湖南省脑科医院(赵瑞林)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风险管理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