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妇科癌症预防

2015-07-31黄兰珍

当代医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病性遗传性息肉

黄兰珍

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妇科癌症预防

黄兰珍

目的 对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妇科癌症的预防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方法 对62例女性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病况以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预防组(n=33),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患妇科癌症的概率。结果 对照组患妇科癌症概率为6.9%,预防组患妇科癌症概率为0%。结论 经过预防后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癌症的发病率从6.9%降到0%,因此可以看出,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女性患者给予妇科癌症预防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患妇科癌症的概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Lynch综合征;妇科癌症预防;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家族; 预防措施及分析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约占所有直肠癌的5%~15%,不仅可见于癌症患者,同时也可见于非癌症患者。综合征是由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的,造成对结直肠和其它癌症的遗传易感性。患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的人,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大约为80%,并且其发病年龄约为45岁左右,其中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为20%~60%,其平均诊断年龄为46~62岁。其临床诊断标准为:经分子遗传学检测在错配修复基因中发现致病性种系的突变。这种标准又被称为“3-2-1-0标准”,即至少有三个家系成员有HNPCC相关肿瘤。加强监测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我国HNPCC相关肠外肿瘤中胃癌的发生率较高,对胃癌的监测也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62例女性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北省新华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4年间共接收62例女性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患者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9.8±2.3)岁。患者入院时最初病状均为便血或大便性状有所改变,同时还伴随贫血和粘液便等症状,最后确诊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62例患者的检查方式均为长纤维镜经常以及病理确诊,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肾上腺、肝、胆、脾、胃以及子宫及卵巢等的常规检查,所有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时间在半年左右[1-2]。从2010年2月~2012年7月间的29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2012年8月~2014年2月间的3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妇科癌症的预防治疗(预防组)。2组患者在学历、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患病的严重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可以作为2组相同的样本进行研究。

1.2 方法 其中对患者MMR基因突变的分析相对来说较为准确和可靠,该方法主要是对患者的hMLH1、hMSH6、hPMS2、hMSH2 4种基因进行检测来判断其是否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3-4]。对患者MSI进行分析主要是采用5对引物对患者进行PCR反应来完成对患者3个双核苷酸重复序列以及2个单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为突变位点有几个,若均未突变则属于稳定,若1个突变为MSI-L,若2个及2个以上突变为MSI-H[5]。但是并非所有的妇科癌症突变都在2个或2个以上,还存在散发型子宫内膜癌,因此,这种检查方式也会存在一定假阴性以及假阳性率[6]。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测方法,比如微卫星不稳定检测(MSI)、免疫组化检测(IHC)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等。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筛查过程中主要是先对患者的MSI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结果断定是否在对其进行MMR基因突变的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AS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预后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及病况分析,对照组有2例患者患上子宫内膜癌,占6.9%,预防组没有患者患上妇科癌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及病况分析(n)

3 讨论

通过免疫组化法并采用特异性抗体对患者体内hMLH1、hMSH6、hPMS2、hMSH2 4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可以预测引起MMR蛋白在表达过程中所缺失的基因突变,且相对而言其敏感度较高。但是并非任何1种MMR蛋白的缺失都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在检测过程中也需要对其结果进行确认。除基因诊断筛查方法外,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年龄、肿瘤的位置及形态都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妇科癌症的重要依据[7-8]。

结直肠癌与其他癌症不同,因为其诱发因素有很多,比如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吸烟、过度饮酒、食用大量的红色的加工肉类、肥胖以及糖尿病。其对应的预防措施也有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锻炼、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服用阿司匹林和使用内镜切除癌前病变,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饮食中,加入丰富的水果、蔬菜、五谷杂粮和鱼肉对于结肠癌的预防也有着明显的效果。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中女性患有妇科癌症的患者可不存在各种临床症状,阴道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有所增加,在临床上可将其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但是不存在雌性激素过度刺激等症状[9-10]。对于卵巢癌的患者而言,其除较为易分辨的病理性特征譬如肿瘤一致性以及多淋巴细胞浸润,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相关的卵巢癌经常与子宫内膜癌共同存在,其临床表现多以肿瘤早期为主,因此预后效果相对较好。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家族的女性患者而言,其终生患有妇科癌症的概率甚至高于其患有结直肠癌的概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该类疾病的教育、加强患者对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发病概况的同时,相关的妇科医生也要不断学习对该疾病患者的预防以及治疗手段,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妇科癌症的发生概率以及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

总体来说,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女性患者采取一定的妇科癌症预防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妇科癌症的发病率,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梁兵,沈铿.Lynch综合征与妇科肿瘤[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11(9):709-711.

[2] 徐忠声,张晶松,孙梅芳.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16):32-33.

[3] 曹暂剑,乔峰妮.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相关问题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1(5):327-330.

[4] 王颖梅,朱艳宾,薛凤霞,等.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12(4):286-289.

[5] 王轶英,王悦,宁燕,等.Lynch综合征相关妇科肿瘤的临床思考[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8(7):523-526.

[6] 王军,罗茂红,张作兴,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8,4(7):381-383.

[7] 张宏,王简,盛剑秋,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8(2):16-18.

[8] 韦雯倩.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PNCC)突变筛查与数据分析[J].复旦大学校报,2011,9(11):253-256.

[9] 张常华,詹文华,何裕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7(8):12-14.

[10] 齐芸,黄桂林.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2,6(7):168-1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12

湖北 430015 湖北省新华医院(黄兰珍)

猜你喜欢

病性遗传性息肉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