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2015-07-30姜浩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6期
关键词:抢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

姜浩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实验组患者在抢救期间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参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进出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为6.52%,参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7.39%,实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3%,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96%,实验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球囊扩张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持久性缺血引起心肌坏死的心脏急危重症,该病是以心律不齐、胸闷为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如在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且临床治疗难度大[1]。因此在患者抢救期间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为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了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将2013年7月及以前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为(56.4±4.7)岁;前间壁与广泛前臂梗死25例,高侧壁梗死9例,下后壁梗死12例。将2013年8月及以后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7.8±4.9)岁;前间壁与广泛前臂梗死23例,高侧壁梗死10例,下后壁梗死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吸氧、镇静止痛以及心电监护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①成立护理路径小组

以护士长为护理路径小组组长,征询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专家意见,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护理相关资料的查阅,组织护理小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施相关的急救操作模拟演练。

②实施急诊护理路径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接诊护士在1 min内完成观察症状、询问病情以及分诊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对其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对该类患者设置绿色通道,先对患者实施抢救再进行挂号登记。分诊护士在将患者送入抢救室的过程中要采取平车推送,并提前通知抢救医生。在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综合性评估后,由急诊护理小组组长进行调度,实施全面护理配合抢救[2]。

在抢救开始的2 min,给予吸氧,速度保持在

3~5 L/min即可;在3 min内进行血压与血氧的监测;在5 min内对患者形成静脉通道,进行各项生命体征观察。在10 min内由指定护理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等事宜。在此期间要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药物,药量为0.5 mg,打开患者口舌,将药物置于患者舌下含服。如果患者在服药后的临床症状依然得不到有效缓解时,可对其继续实施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并采取相应的镇静止痛措施。在患者抢救期间,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组长应安排人员将患者的详细情况向手术室说明,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患者在抢救期间一旦发生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不良情况,立即协助主治医师采取及时的处理对策,然后将患者转入手术室进行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进出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与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用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度+一般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进出诊时间为(35.2±5.9)min,参照组患者的进出诊时间为(48.4±6.4)min,实验组患者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球囊扩张时间为(73.1±11.5)min,参照组患者球囊扩张时间为(122.7±28.4)min,实验组患者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4±3.9)天,参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2±4.7)天,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抢救无效,实验组死亡率为6.52%,参照组患者中有8例抢救无效,参照组死亡率为17.39%,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或家属中有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83%,参照组患者或家属中有6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96%,实验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需要采取及时抢救,方可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需要寻求良好的救治方法与有效的护理对策[4]。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短时间内的高效护理模式,改变了临床上传统的被动化护理,主动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为疾病的抢救与治疗争取宝贵时间[5]。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以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开展各项抢救工作,缩短对患者的诊断时间,增加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宝珍,张小红,牛 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2] 刘 青.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601-1603.

[3] 马婷婷,郝海琴.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开展抢救的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492-493.

[4] 唐 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60-2062.

[5] 李 婵.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对比探讨[J].现代养生B,2014(7):207.

猜你喜欢

抢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诊冠脉介入术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