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骈体公文之优长兼论对今日公文写作的镜鉴意义

2015-07-29华鑫文

青春岁月 2015年14期
关键词:公文写作唐代

华鑫文

【摘要】唐代骈体公文对六朝文风承袭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变革。骈体公文虽已退出历史舞台,其优秀的作品和出色的创作理论,对今天的公文撰拟依然具有很好的镜鉴意义。本文即以唐代骈体公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代优秀骈体公文之优长,以资今日公文撰拟工作借鉴。唐代骈体公文的优长概括为三点:忠诚仁厚,利国利民;辞彩丰富,音韵和谐;事妥理切,论证严密。

【关键词】唐代;骈体公文;公文写作;镜鉴意义

唐代文学之繁盛,前人论述已多。且多集中于诗、词之研究,至于古文,亦多以韩柳之古文运动为研究重点。其实,主宰有唐一代的文体是骈体文,而非散体文。中央政府之各体文书,亦多以骈体出之。以骈体文写作政府文书,且广泛应用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自唐始。唐代骈体公文的优长,及其对今日公文撰拟者有何借鉴意义,尚无学者从此角度论述,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忠诚仁厚,利国利民

骈体公文不仅仅是文辞的堆砌,卖弄辞藻。真正心忧天下的公文作者即便是在固定格式束缚的文体之下,仍能写出流传长远的文章,仍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忠诚的品格。文之所出,即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德宗新立,即经数次战乱,天下纷扰疲敝之甚,不下安史。陆贽在这一时期以“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的“内相”身份,为皇帝出谋划策,草制文诰,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时,魏博、成德、淄青三镇皆反,继之以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李希烈,以致陕西以东、江淮以北,鲜有宁土。德宗遂调泾原兵东下平叛,途径长安,因士兵不满犒赏,遂起兵变,士兵攻入唐王宫,德宗被迫逃亡奉天,于此同时,朱泚称帝于长安,发兵急攻奉天,德宗此时可谓是内外交困。《新唐书·陆贽传》:“聚兵日重,供费日博,常赋不给……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禁防滋章,吏不堪命,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锤,兆庶嗷嗷而郡邑不宁矣……辟情嚣然,而关畿不宁矣。”面对此情此景,陆贽表现出急切的爱国救时之心,他在《奉天论敕书事条状》中说,“屐非常之危者,不可以常道安;解非常之紛者,不可以常语谕”、“将欲纡多难而收群心,唯在赦令诚言而已。安危所属,其可忽诸!”基于这样的思想,他写下名篇《奉天改元大赦制》。

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已济人,不吝改过。朕嗣守丕构,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於将来。明徵厥初,以示天下。

开篇即诚恳地表明德宗自愿反省改过,毫无居高临下之感,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表达了自己的诚心。继而从更深的层次、更细致地进行自我批评,表达了对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的愧疚。

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已,遂用兴戎……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於祖宗,下负于黎庶。痛心靦貌,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深谷。

陆贽一方面表现出德宗对黎民百姓受苦的痛惜与自责,争取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对部分叛军的大逆不道予以批判,从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恨;而将造成动乱的罪责全部归之于朝廷,起到了争取外翼、瓦解敌人的目的:

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

继而宣布大赦的内容:

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自正月一日昧爽以前,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繁囚见徒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最后,陆贽不忘代德宗表达反思,对天下人作出了承诺:“贬食省用,宜自朕躬。当节乘舆之服御,绝宫室之华饰,率已师俭,为天下先”。

此文一出,“四方人心大悦,及上还长安明年,李抱贞入朝为上言:‘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又权德舆《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载:“诏书始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陆贽以其远见卓识忠肝义胆,写下此文,促进了乱局的反正,同时收到了宣传中央政令,修补国家根基,巩固中央政权,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目的。林纡《春觉斋论文》中有精辟论述:

非溶经铸史,持以中正之心,出之以诚挚之笔,万不足以动天下,唐之兴元、奉天,均陆宣公当朝,诏书所至,虽骄将悍卒,皆为流涕,孰谓宫中文学不足以感人耶?

孙德谦云:“人固有英才伟略、杰然经世志者,文之雄健似之”宣公其是也。陆贽以儒学为宗,经世致用,学识渊博。吕祖谦云:“起建中历贞元垂二十年,离合从违之变繁矣,确乎其不移,温乎其不慰,亹亹乎其不厌,所积之厚,岂世所易窥耶?”正是丰厚的学识,中正的人格和救国爱民的理想造就了陆贽公文忠诚仁厚的风格,起到了挽救时危,利国利民的作用。正如《新唐书·陆贽传》所云:“观贽论谏数十百篇,讥称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

二、辞彩丰富,音韵和谐

骈文又有骈俪文之称,因其辞藻华美,意蕴丰富,音节平仄顿挫,使得文章充满了音乐之美和视觉之美。将此法应用于庙堂之文,益显其高贵典重。如虞世南《高祖神尧皇帝哀册文》:

元览载籍,逖听皇王。立德可久,应运斯昌。天基崇峻,帝系悠长。虹晖降祉,真气呈祥。葱珩朱绂,熊轼龙章。契叶祯符,诞生睿圣。彤云昼聚,黄星夕映。舒卷潜跃,几深道性。地载天临,日晖川镜。历试藩岳,风移俗正。火德云谢,群龙战野。蚩尤曜旗,王良策马。拔山噎日,滔天泯夏。荡析黎元,阽危宗社。提剑创业,仗钺专征。风驱云动,海运天行。伐谋上略,制胜神兵。

这是中央政府对李渊一生功过是非的评判,实则只有对其功业的颂扬和评判。皆用正统的四言句式,对仗工整,用词宏大富丽,音韵绵长,体现出皇家特有的博大气象。尤以“提剑创业,仗钺专征。风驱云动,海运天行”对仗精工,显其壮阔;以“翠凤栖桐,丹鱼在藻。水浮元贝,阶荣朱草”音韵委婉,凸显荣华。

又如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维皇六叶,於赫启圣。步玉斗,握金镜。地维续,天柱正。山川授方,雷雨施令。清庙九祜,尧门百庆。郊稷尊祖,择昌定命。德自我流,艺从我修。龟易八卦,龙书九畴。文含玉律,字吐金钩。鸣丝鹤舞,调箭猿愁。集贤榜殿,花萼名楼。神用外表,事行先兆。万目朝彻,千心暗晓。乡云烂漫,黄龙窈窕……正我长历,同符大衍。天地清焉,日月贞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穷神知化,美功成焉。金版玉牒,远颂声焉。

四言堆叠,最忌滞涩。文中多用虚字,可收疏通文气之效。更兼缓和音节的作用。孙德谦云:“作骈文而全用排偶,文气易至窒塞,即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末句多用“焉”字,即此例也。

三、事妥理切,论证严密

章表奏疏的程式性很强,加之骈体公文受到对仗声律的种种限制,让公文撰拟者很难自由地、全面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但是,优秀的公文撰拟者利用他们充沛的情感和深厚的学识,通过出色的文字组织能力,依然创造了许多典事妥帖,说理精切又论证严密的公务文书。

此中,魏征的《十渐疏》堪称典范。太宗自登基之后,“抑损嗜欲,躬行节俭”才使得天下出现了“内外康宁”的治世局面。当太宗及文武大臣乐享盛世时,魏征敏锐地察觉到太宗的变化,“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于是,他怀着一颗忠诚之心,写下了这篇谏文。

在写法上,魏征通过广博的征引,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太宗的为政之失。如“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与太宗“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的行为作对比,以古之事例证明了太宗作法的欠妥,又尖锐地指出,太宗表面上说“亲贤臣,远小人”,实则“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言行不一。层层对比,环环相扣,直陈利害。魏征以儒家“仁义”立说,处处以圣贤之教为其理论的源头,引“子贡问理人于孔子”之事典、《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句典,劝谏太宗爱惜民力,引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劝谏太宗不可因怠倦而忽视了与臣下关系的处理。

魏征通过圣人贤君的事例和正大光明的道理来劝谏太宗,体现的是他的深谋远识,志虑忠纯。魏征深知君主若不能善始善终,最终受害的不仅是君主,更是广大百姓,魏征的赤子之心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见解深远准确,说理严密的公文还有陆贽的《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唐兴元元年,德宗为平定国内朱泚叛乱,预借吐蕃之兵以攻之,即所谓的“助国讨贼”,但是,朱泚使人阴厚赂吐蕃主将尚结赞,尚结赞随即撤离战场,这令对吐蕃兵抱有很大希望的德宗大为不快,德宗担心“浑、李晟等诸军兵马,并不至绝多,若无蕃军应援,深虑被贼冲突”,于是请陆贽为他一决。陆贽不忧反喜。认为十分值得庆贺,“欣贺实深”,他认为“蕃戎退归,乃是社稷之遐福”。

陆贽先言吐蕃人反复无常,本就是不可倚信的。他说:“彼吐蕃者,犬羊同类,狐鼠为心,贪而多防,狡而无耻,威之不格,抚之不怀。虽或时有盛衰,大抵常为边患,阴诈难御,特甚诸夷”。实际情况如陆贽所言,自从借吐蕃兵靖乱以来,吐蕃“逗留持疑竟不时进,无济讨除之用,但携将帅之心”,且带来了更严重的负面效果:

将帅意陛下不见信任,且患蕃戎之夺其功;士卒恐陛下不恤旧劳,而畏蕃戎之专其利;贼党惧蕃戎之胜,不死则悉遗之擒;百姓畏蕃戎之来,有财必尽为所掠。

造成了上下离心的局面,这在陆贽看来无异于引狼入室,无益于社稷,反造祸乱于国家。他说:“以此益兵,但招其损耳,以此靖国,适资其乱耳”。

接着陆贽从假设分析了若是吐蕃兵不退会产生的后果:

抑昨蕃戎未退,臣又窃有过忧,流闻结赞好谋,恐其潜蓄奸计。傥或幸朝廷播越之际,乘贼泚穷蹙之时,轻犯近郊,若升虚邑,耀兵牧马,不却不前,外奉国家,内通凶逆,两持诱胁之势,俱纳赠遗之资,旁观战争,坐乘衰弊。

陆贽通过缜密的分析,认为吐蕃欲伺唐军与叛军争斗之时,从中渔利。如此一来,唐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必然回天乏力。这也是令陆贽感到深深忧虑的。“臣所以痛心伤神,昼惊夕惕者”。从而全面、严密地论证了他“戎若未归,寇终不灭”的论断。陆贽通过对政治局势的全面把握及对敌我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最后向德宗提出了正确的平叛之策,并坚信,只要德宗“慎於抚接,以奋起忠勇之心;勤於砥砺,以昭苏远近之望”则唐朝的“中兴大业,旬月可期”。历史的发展再次印证了陆贽的判断,此后一月内,唐军光复失地,收复长安。陆贽敏锐的战略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述,令后人赞羡不已。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 二十四史全译·陆贽传[M].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2] 清董诰, 等, 编. 全唐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 四部丛刊本.集部.陆宣公翰苑集[M]. 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不负堂本.

[4] 林 纡. 春觉斋论文[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5] 孙德谦. 六朝丽指[M]. 宦益堂本, 1923.

[6] 王崇炳, 编辑. 吕东莱集[M]. 同治七年浙江胡丹凤退补斋重刻校本.

猜你喜欢

公文写作唐代
提高职业院校公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探析
浅析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主体的影响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对新形势下党校公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