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的思考

2015-07-29周瑾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研修德育学校

周瑾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小学德育科研发展的深层因素,探索以“微团队”建设的方式解决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没有科研动力、缺乏科研能力和缺少科研精力的痼疾,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科研 “微团队”

开展德育研究是有效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于2012年就专门下发《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就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教师应当具备“反思与发展”的能力,即“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1],这就明确指出反思、研究、实现终身发展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人生由“平凡”到“卓越”的必经途径,对于提升中小学德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意义重大。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德育科研水平、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整体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希望通过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寻求改善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一、中小学德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通过长期对中小学德育科研工作的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德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科研动力

首先,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果说“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那么有人把“评职称”比作教师职业生涯的“指挥棒”。《2014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细则》中特别提出要“要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虽然部分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已经不再把论文作为评职称的硬性指标,但是在城市学校激烈的竞争中科研成果依然是硬性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老师在职称评定结束或者感到继续晋升无望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既不当班主任也不再继续写论文。所以做科研不是出于教师自身需要,而仅仅是为完成任务,科研效果可想而知。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科论文而不愿意做德育科研,因为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只考量学科科研成果,不把德育方面的成果计算在内,而我们的职称体系中并没有设置德育专项职称,所以一些在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工作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教师面对职称评定时只能走学科之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老师重智轻德。

其次,一些学校的德育科研成果失去“校本”属性,研究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不能真正发挥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最后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教师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更多地是建立在对资料的分析上,而忽视了真实的学校和学生以及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科研成果只是作为教师档案和学校评估的重要材料,但能真正运用于学校、用来改进课堂教学和教育效果的屈指可数,这就造成教学、教研两张皮,教师们不仅没有尝到做研究的甜头,反而增加了日常工作量。

最后,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相比较数字庞大的省部级科研基金的经费投入,中小学校校本研修几乎没有经费投入。科研离不开经费做保障,虽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给予了校本研修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经费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普遍缺乏科研能力

德育科研方法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教育教学,加之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至深,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普遍要求较低,所以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还没有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规则,绝大多数教师不清楚校本研修和小课题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在开展教育研究时既没有教育理论专家指导,更缺少必要的资料信息渠道的支持,一些教师写论文的参考途径还是靠网络搜索,缺少将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功底和能力。调查发现,中小学开展德育科研的最大困难是教师观念的更新与专家的引领。而具备科研能力的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对中小学的了解和重视,既无法从理论高度上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又不能深入中小学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普遍意义上的科研方法指导和跟踪,仅仅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一个课题指南或一两次科研现场指导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诉求缺乏话语权,而拥有话语权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未放下姿态去研究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真实诉求,所以发布的课题指南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缺乏科研精力

做科研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时间对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我们在某省参加“国培计划”的班主任中做过调研发现:班主任周课时在8课时以下的占9%,在12课时的占60%,周课时在16课时以上的达到31%。这些还只是教学课时量,不含批改作业、召开班会、家长会、参加学校各种会议、书写教案等工作量。繁重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使得这些老师没有精力做科研。

二、开展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开展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合作,构建研修联盟,统筹部署,全面推进,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培养一批能够指导和带动基层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德育科研的“专家型”德育科研工作者队伍。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机制以促进德育科研队伍成长和成熟,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开展德育科研的内在动力。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看到中小学德育科研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极大重要性,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实际和特色的相关政策以激励德育科研的成熟与完善,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细则、教师绩效考核细则等,从而以“指挥棒”的形式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教科研工作上,引导教师关注教改新动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引导高校科研力量关注中小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实现高校服务基层,引导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校德育工作者组成地市县一级德育科研“微团队”,实现科研力量“强强联合”,把中小学作为高校科研实践基地,形成一批高校与中小学联合、若干中小学校联合的校际联盟。

中小学也可以通过设立学校主管德育领导者岗位和广大德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学校德育科研事务管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激励教师敢于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并根据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老师的专业、兴趣量身打制教学科研方向和方案,组建学校科研“微团队”开展校本研修,为学校的发展及课程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校或科研机构主动与中小学结盟,开展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培训,以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

高校或科研机构可以以项目的方式实现对项目学校“点对点”的辅导,为中小学德育可持续发展量身打造学校德育发展规划、挖掘校园文化内涵、设计德育队伍培训方案、推广学校德育科研行动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科学规范选题、申报结题,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感受到科研兴校的好处,从而出台更有利于科研发展的政策,激发更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德育科研队伍中来。

而“微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遴选出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校级科研骨干进行持续培养和支持,使其掌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系统方法,帮助他们成长为本地合格培训者(导师),培训一批能够发挥引领与示范(如现场示范或模拟教学)、参与式教学(探究合作学习)、课堂观察与反馈(听评课活动等)、以解决学校核心问题为载体的能力锻炼——校本研修的实施过程,并具备一定辐射能力的“能培训、能上课、能做问题诊断(研究视角或能力培养)、能指导他人、能发挥影响力(引领校本研修工作)”的中小学德育科研骨干。让这部分老师有能力承担本县中小学教师德育科研指导,开展校本研修及小课题研究设计,并将其有效迁移至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重心下移”、“阵地前移”。

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案例、跟踪指导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基层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重难点入手,以学校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帮助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并查找问题成因,以现代通讯手段为载体长期对项目学校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高校或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在项目学校成立由邻近乡镇和县直中小学组成的“学区发展共同体”,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研究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三大平台,帮助校际之间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地区德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实现“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典型带动”。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交流与合作,高等师范类院校才可以在充分了解中小学德育科研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师范类院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增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课程和技能训练,使师范生在校就能掌握中小学教学研究实际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而且,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还有利于缓解中小学德育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最后,中小学校组建自己的科研“微团队”,带动全校老师参与到教科研行列中来,发挥群体力量,培训学术梯队,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总之,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看到科研兴校的好处后,中小学科研团队建设将是大家共同关注且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第三卷),2008(8).

[2] 王攀峰.从合法性走向合理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定位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3] 高滨鹤.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协作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研修德育学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推介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