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理论在海峡两岸的翻译出版

2015-07-29蔡天星

出版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萨义德海峡两岸

蔡天星

[摘 要] 从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本来看,后殖民理论传播的实质是西方对中国单向度倾销其知识产品。后殖民理论违背了去殖民化的初衷,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造成了后殖民现象。这种后殖民现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后殖民心态自我内化的显现。中国和东方世界前所未有地为丧失话语权而焦虑。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大陆要积极参与多声部发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重视“拿来主义”的同时,着重加强“送去主义”,“驶入的航行”和文化的输出是两个具体路径。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海峡两岸 萨义德 单向度倾销 后殖民现象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58-03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of the Poscolonial Theory in Cross-Strait

Cai Tianxing

(Departmant of Chines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

[Abstract] From Edward Saids work versions translated in Cross-Strait, the essenc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is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dump their intellectual products into China on a one-way.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violates its original intention of decolonization, and exerts both neocolonialism economic exploitation and postcolonial cultural domination onto the areas that have been gotten rid of colonism, resulting in postcolonial phenomena. These postcolonial phenomena not only are the continuation of colonial history, but show internalization of postcolonial mentality. China and Oriental world are as anxious as ever owing to losing their right to speak. Mailand is “the fourth world” in the process, becoming a dumping place for Taiwan and Hongkong,which product knowledge as Western agents. Mailand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peaking in multi-voice,setting up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both “borrowing” and “sending”,“voyage in” and culture output being the two specific paths.

[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y Cross-Strait Edward W.Said One-way dump Postcolonial phenomena

萨义德的《东方学》1978年出版,引起了激烈争论。随着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人加入,后殖民理论在争论中壮大成型,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这个饱受新旧殖民主义之苦的东方国度,积极响应了后殖民理论。王逢振等主编的《最新文论选》和朱耀伟编译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最早节选翻译萨义德的批评理论,也预示两岸翻译在竞相参与后殖民论述中起着先锋队的作用。

后殖民理论登陆两岸四地(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节选文章的翻译和后殖民理论家的介绍。紧接着,借用后殖民理论就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自1992年邱桂芬与廖朝阳在《中外文学》的论争以来,台湾地区的本土派、外文系和左派开展了多次论争[1];1995年以来,中国大陆围绕“失语症”问题进行了一场范围大、时间长的论争。最后是整本专著的陆续翻译、后殖民理论的深度研究和广泛应用。本文以后殖民理论开辟者萨义德的著作在两岸的译本状况为例,来细察海峡在两岸被全球知识传播掩盖下的后殖民现象。

1 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版概况

萨义德的著作有26部,迄今未被汉译的有10本。这10本分为两类:最早两部是纯粹的文学批评,与东方政治毫无关系,文笔过于艰涩;其余8部是关于巴勒斯坦斗争的作品,深陷于巴以政治议题,随着时间流逝而显得陈旧。纯粹的非政治化和完全的政治化是两个极端,为中文翻译界舍弃。中文翻译界看重的是萨义德在著作中将政治和美学维持一定比例的混杂状态。

萨义德著作已译为中文的共16部,若加上他的自选集汉译本就有17部。其中,有12部既有中国大陆的简体版又有台北的繁体版,1部只有台北的译本而无中国大陆译本,详见表1。另有5部只有中国大陆译本而无台北版本。

表1 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12部译本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为翻译萨义德著作,两岸出版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背后的实质是两岸知识分子在争夺华文文化的领导权。这里的知识分子只是显在地表现为翻译者,其实也包括出版社各岗位的人员,更深意义上还要包含潜在的广大读者。传播知识的过程中,造就了权力等次。在萨义德著作翻译上,中国大陆落后于台湾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台北译本早于大陆译本,并且质量也要优于大陆译本,迫使大陆采用台北译本为汉译标准译本。台湾地区的单德兴、彭淮栋、梁永安、阎纪宇四位学者的6种译本进入中国大陆,但是没有一种中国大陆译本进入台湾。

两岸出版社在翻译版权的抢夺上展现了自身较为雄厚的实力。中国大陆方面,北京的三联书店出版9部,占中国大陆所有译本的一大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含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3部。台北方面,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7部,占一大半;麦田出版社(台湾城邦出版集团)出版4部。台湾地区在出版翻译萨义德著作方面更加灵活。

总体而言,海峡两岸在翻译后殖民理论上呈现出争夺的态势,在争夺中台北占据明显的优势。中国大陆虽然后来赶超,但仍处于劣势。争夺的同时也有合作,这种合作正是争夺定出胜负之后的必然结果,台北作为优势的一方强势挺进劣势的中国大陆。

2 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与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

后殖民理论有力地揭示了西方利用知识权力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殖民,一度鼓舞着东方古老文化奋起反抗西方文化霸权的勇气。然而,后殖民理论本身就是当今西方知识中的一种。后殖民理论已经从去殖民化的积极力量,变为对东方知识界进行后殖民统治的压制力量,以知识文本的方式单向度地向东方倾销。中国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地区和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

从经济上看,后殖民理论热销东方世界,通过原版倾销和兜售翻译版权的方式进行新殖民主义剥削。萨义德抱怨被排挤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时,谈到自己的书广受欢迎:“同时我出书,我的书有销路,它们拥有读者,它们销路很广……并且我发现销往海外有更多的批发书店,在欧洲,在阿拉伯世界。”[2]萨义德此处虽然没有提到中国情况,但人人争读萨义德成为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中国学界的风尚,绝大多数台湾译本都获得各类读书奖项即是明证[3]。

出版萨义德著作前三名的出版社都是美国的主流出版社:兰登书屋15本,其中包括1部选集(The Edward Said Reader);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4本;哈佛大学出版社3本。翻译版权的获利一方往往都是西方出版社。在实际的知识版权交易过程中,西方出版社将翻译版权既卖给中国大陆简体翻译权,又卖给港澳台地区繁体版翻译权。因此,西方版权拥有者往往能获得两倍或多倍的利益。

后殖民理论还开发相关的衍生品。各种后殖民理论的读本、研究专著、传记、访谈录,以文本或视听产品的形式纷纷销往东方。

从文化上看,单向度知识倾销实质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它与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互为表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昔日灿烂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近代一直为西方文明压制。脱离了殖民主义的东方力图弥补这种落差,为重新夺回话语权而陷入全面焦虑。中国海峡两岸争相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暴露自我内化的后殖民心态。这也背离了后殖民理论的初衷——在文化领域去殖民化。后殖民理论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加深了后殖民现象。

中国在文化输出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要有效地用“送去主义”(向西方翻译中国作品)来平衡“拿来主义”(向中国翻译西方作品)。萨义德所建议的“驶入的航行”也是一种可行途径,即用帝国主义语言(英语、法语等)创造中国叙事,逆向进入西方的文化消费市场。“创造中国叙事”是一种深度知识加工,其目标受众是西方世界,而非仅仅停留在用外文对中国作品的翻译之上(当然翻译也极为重要)。中国出版社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送去主义”和“驶入的航行”保驾护航。

从后殖民理论在海峡两岸的翻译出版情况来看,知识生产的世界分工形势异常严峻,我们还处在西方知识产品的倾销地位,要迅速从弱势位置迎头赶上、力图超越。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4]习总书记的讲话,详细具体地阐明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尽职尽责,为提高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翻译界、出版界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大有可为地发挥好自身的媒体功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们要用中国梦驱散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梦魇,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 释

[1]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演绎[J].文艺研究,2009(2):23-31

[2]Tariq Ali(eds).Conversations with Edward Said[M].London,New York and Calcutta:Seagull Books,2006:118-119

[3]单德兴.论萨义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03-307

[4]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C]//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4-105

(收稿日期:2014-05-23)

猜你喜欢

萨义德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流亡者萨义德
海峡两岸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