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传播学分析
2015-07-29胡晓娟
胡晓娟
[摘 要] 文化全球化的推进,让知识跨国传播成为可能。现如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问题,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新媒体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现实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传播学视角,系统研究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具体传播方式上为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应对之策,并指出要避免陷入“西方化”和“英语化”的误区,传承中华文化,积极设置学术议题,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 国际传播 新媒体环境 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52-06
Communication Studi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Hu Xiaoju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knowledge. Nowadays, the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ulture soft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rea.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medi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it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academic periodi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communication subject, content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void getting trapped in the “westernization”and“anglicizing”myth.Whats more, its never too late to actively set up academic issues as well as to hand dow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Key words]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environment Culture soft power
1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热,掀起了学界对华人文化、华人市场、华人传播的研究和关注热潮。一大批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致力于传播学术文化,建立起东西方对话的基础。华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是指中文编译、刊发,经过同行评审、公认的包括社会科学、哲学、政治、文化、经济、新闻、教育等学科在内的学术期刊,同时还包括综合性社科期刊和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辅以其他形式,展示了社科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并起到公示的作用。
1.1 文化全球化的现实需要
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让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的全球化让知识传播打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产品形态也面临着国际化的问题。学术期刊需要顺应时代,实现华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
2014年8月,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我们的期刊在影响力上仍存在明显差距”。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宏认为,评价期刊好坏,不能只看影响因子,要综合考虑期刊的影响力[1]。
事实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达2800余种,虽然从期刊数量上来看我国已成为期刊第二大国,但是从质量上来看还不能盲目乐观。“就规模而言,我国已经是学术出版大国,但还没有成为学术出版强国”[2]。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办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但“实在说,不能令人满意”[3]。根据SCI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我国仅有138种期刊被收录,占总数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
1.2 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及困境使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方面,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一些经验不能完全照搬。科学的无国界似乎更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受到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从研究范式来看,人文科学除了规范的逻辑推演之外,更注重形象思维和感悟,这就各有千秋,很难统一而论。当然,价值判断也是人文社科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重要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判断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因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国际化的问题更加复杂,涉及很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障碍。与自然科学相比,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两大学术引文数据库SSCI(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和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中我国人文社科被收录的学术期刊不足1%。在被收录的期刊中,我国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普遍低于2.0[4]。受体制束缚、编辑队伍素质、稿源与审稿程序等问题的困扰,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在学界,对于华文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如大多集中于个案研究,探讨某个期刊的国际化之路,更多为应用性研究,且局限于路径和方法,缺少理论研究和普遍的经验总结。此外,现有的研究中缺少多元的学科和视角,大多从出版学角度出发,鲜有从传播学角度对学术期刊国际化进行探索性研究。事实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可以在传播学的作用下取得更多的进展。如受众分析、学术期刊议题设置、学术期刊国际化效果评估等,都可以拓展研究的视角与思路。
1.3 提升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学术期刊天然承担着学术信息的采集、筛选、制作和传播,促进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的职能。社科学术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学术成果价值的集中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不仅是对我国学术领域成果的推介,带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有利于吸收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此外,华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是避免优秀研究成果外流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为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可能。现如今,国际学术界也存在着“西强东弱”的局面,西方科研大国掌握着学术领域的话语霸权[5]。学术期刊国际化可以帮助我们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国际学术地位,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华文学术期刊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总之,华文社科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凝集学术共同体的纽带。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是中国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的需要,不仅代表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同时也是国家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必经之路。
2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困境和问题
现如今,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国际化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际舆论环境对学术研究的困扰
国际社会整体的舆论环境不容乐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存在,西方对中国的学术偏见长期存在。传媒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一方面,传媒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发展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中西方媒体虽然体制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逃离政治权力和资本控制的空间;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意识形态斗争之中,中西方思想交流碰撞,依托于传媒平台和内容优势,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侵扰不可避免。正如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媒介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且媒介本身就是意识形态。
西方与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在不知不觉中暗流汹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西方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中国只是在努力地防守,很多时候却也防不胜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价值观和思潮不断涌入,长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会累积成为西方对华博弈的攻击点,极易体现在文化、思想和学术领域,未来意识形态竞争仍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
2014年,“中国威胁论”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困扰着我国的国际形象。继军事威胁、经济威胁、粮食威胁、环境威胁之后,2014年网络威胁论开始盛行。最近一段时期,香港占中虽然得到有效控制,蚍蜉撼树未能撼动中国,却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学术研究领域亦是如此。美国中情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文化输出和渗透无孔不入,并对此毫不讳言。“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6]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负载着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斗争成为其国际化最大的挑战。
表面的平静与和谐掩盖下的是对未来的较量,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有忧患意识,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舆论的主导权。
2.2 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从华文学术期刊自身来看,也存在着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似乎进入了一个疲乏期,难有起色。客观上,来自学术期刊体制的束缚依然存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术期刊一般依附于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主管部门的行政约束;另一方面,单位内部人员科研成果压力导致学术刊物逐渐走向封闭、排他。主观上,华文社科学术期刊整体质量仍然欠佳,从选题、稿源、内容质量以及发行范围来看,与国际水平仍然有差距。
2.3 人员素质和意识层面的问题
具体发挥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具体到个人层面,编辑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编排体例和规范需要得到细化和统一,另一方面,编辑部人员的编辑能力、价值判断、审稿水平和英文水平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编辑方针和经营理念上,对国际化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多情况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去尝试。
由于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海外发行量不够等原因,导致“中国问题”和“中国立场”在国际学术界频频“失语”[7]。
3 新媒体环境对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互联网创造了崭新的时空语境和权力关系,“振动了各种制度,转变了各种文化,创造了财富又引发了贫困,激发了贪婪、创新和希望,同时又强化了苦难,输入了绝望。不管你是否有勇气面对,它的确是一个新世界”[8]。
毋庸置疑,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以高速快捷、实时互动、高度交互的优势,将地球村的人们紧密联结在一起。新媒体环境下,借助于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客户端等传播介质,文化传播及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全球化的文化交往超脱了时空限制。
伴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变革,2014年“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不仅体现在数据量的巨大,更意味着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大数据技术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大数据,改变了学术信息的获取方式,为研究者在宏观上把握学术发展、追踪学术热点、窥探未来趋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把用户的信息和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分析用户的需求、习惯并做到精准推送,由此对信息的呈现、分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可视化成为受众的偏爱。同时,大数据时代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让传统期刊边界变得模糊,电子数据库独占鳌头;另一方面,读者关注和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一本期刊,而是一篇文章或者文章中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读者需要的是数据和信息,对期刊的品牌认知似乎已经淡化。学术期刊必须迎难而上,占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4 传播学视角下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策略
学术期刊本身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自身的天然传播优势。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应该是其国际传播的过程,即学术信息和成果跨时空、跨国界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实现国内、国际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利用传播学经典理论分析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策略,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探索。
4.1 5w模式分析与议程设置理论
5w模式,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5w模式清晰地阐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以及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传播学5w模式,有助于我们从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出发,一一对应,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
马克思韦尔·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中奠定了议程设置的理论基础。随后,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丰富、发展过程。从查普希尔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题议程对公众议题议程的影响;到第二阶段详细阐释了新闻媒介的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议程设置效果中的各种偶发条件;第三阶段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第四阶段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第五阶段主要关注议程设置的后果。不同阶段相互促进、彼此补充,新阶段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阶段的结束,从而为议程设置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议程设置的这种“无心插柳”的客观功能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得到发挥。尤其是现阶段,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不足,更应该在议程设置中的信息解读和分析阶段,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见解,建立具有全球辨识性的学术成就,提升华人传播学术社群的影响力。
4.2 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辩证统一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既存在相互冲突对抗,也互相支持和补充。
本土化要求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国学术的本土化特色,同时也要对特定国家和区域做出适当的语言、文化、习惯的调整和改变,也就是在增加当地认同基础上达到的学术对话的想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迎合,虽然高水平的英文刊物可以直接契合西方受众阅读习惯,但不能以牺牲母语为代价。毕竟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汉语责无旁贷也无疑是最有效的语言。汉语的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经典的研究、学术成果和价值观,必须依靠汉语丰富的内涵、意蕴才能表现,直白地翻译为英语,则意味全失。有些复杂问题甚至无法阐释清楚,不但容易产生误解,而且原有的学术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更长远的目标也许应该是用汉语传播学术成果和中国文化,让汉语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语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不应该将评价的权力交予外国人……以本国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支持……创造一种国内和国际的平衡状态或许并非易事,然而,知识的独立却取决于此。”[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3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应对策略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认真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系统研究国际学术期刊现状,借鉴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具体来看,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做出有效调整。
4.3.1 提升传播主体素养,做好人才储备
从传播主体层面来看,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多地是扮演控制者的主动角色,他们掌握传播工具和手段,决定信息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传播主体的性质、状况及公信力等都影响着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体,对期刊本身以及整个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首先,是编辑和审稿团队的国际化。社科学术期刊与大众读物不同,学术成果判断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复杂性和严肃性要求,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严格、规范的审稿程序,多级评审制度,匿名评审原则,高质量评审意见缺一不可。编辑、审稿队伍都要实现国际化。
《自然》杂志拥有数千人的国际网络审稿专家,《科学》杂志有1/3的审稿人来自世界各地[10]。这些国际化的编委在审稿、约稿和推荐稿件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优势,同时也可以提高其所在学术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完善国际化专家数据库,选择更多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审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投稿、审稿平台,如 ScholarOne 投审稿系统等。因此要培育精通外语、有国际视野,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版策划营销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人文性,编辑不仅要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还要有很强的学术修养。通晓西方文化,熟练掌握第二外语。期刊单位要为编辑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交流和出访机会,取长补短。有学者指出,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已经由单一的学术成果评判者角色,转变为信息的数据挖掘者和整合者,学术期刊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编辑理念,实现责任编辑的全流程、动态化参与[11]。
其次,是记者和作者团队的国际化。要实现期刊作者的国际化,加强学术记者的培养,同时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保障优秀作者队伍的稳定,让他们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呈现、传播创新观点和学术前沿。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走出去,广撒网,精选择,向国内外优秀的专家约稿,争取优秀的创新性成果,为我所用。
再次,还要实现期刊读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国际化的读者群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反馈效果,促进学术期刊的完善。尽量消除来自语言的障碍,多元呈现,精准定位读者需求,逐步扩大用户和读者群。
4.3.2 把握内容制胜,推进受众研究
在传媒领域,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让媒介在竞争中更加凸显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内容为王”仍然可以战胜“技术至上”。学术信息、成果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水平,如何在这方面加强议程设置能力,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才是国际传播制胜的关键。
内容制胜的关键是要拓宽稿源,严把质量关。稿件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术期刊的质量,期刊稿源的国际化是扩大学术期刊国际声誉的保证,因此必须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稿件,与优秀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宽稿源渠道,加深国际化程度,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
近年来,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由单一的出版物衍生出多种附加产品。例如,很多期刊推出了有声产品 Podcast,通过与相关学者访谈,提高读者认知度和信誉[12]。还有的学术期刊以学术会议或学科论坛为平台,将出版物、作者、学者、读者联系起来,形成固定的圈子和良好的氛围,反响很好。由此,也要注重形式为内容服务,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应该在衍生产品和纽带方面多做出努力,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和信誉,提高期刊的国际认可度。
此外,还要强化受众意识,做好受众研究。认真研究国外受众,建立受众分析和研究系统,对传播效果进行长期持续追踪。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调查渠道,对传播内容形成专业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从而根据受众特点、习惯进行传播内容的调整,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保障国际传播的积极效果。
传播效果直接体现在受众身上。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层次也更加丰富,然而现实中,效果的测算并不简单。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效果评测,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4.3.3 善用新媒体与大数据,拓宽传播渠道
传播方式的选取和实现,首先从宏观上来看,需要得到政策支持,破除体制弊端。要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破除结构性弊端,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是学术期刊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其次,要加强财政和资源扶持力度。如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专项基金”的启动,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学术期刊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和重组。
在美国和欧洲,数字出版以及在其基础上实现的开放获取,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流模式。据统计,国际著名期刊和出版集团的数字化发展迅速,其数字出版收入有的已达到总收入的70%。华文学术期刊也应该在盈利模式上做出调整,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加快数字出版步伐,实现开放获取,资源共享,同时要避免简单地搬运,造成千网一面的尴尬局面。身处大数据时代,加强以学术期刊为纽带的大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传输,搭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对接平台,加快实现以学术期刊为主的全媒体出版,为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动性得到极大释放,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公民新闻时代已经到来。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受众的个人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受众更加特殊,因此,要研究受众范围、国际受众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属性。尤其是面对跨文化传播中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能否以符合目标国受众文化和接受习惯的方式,改变其心理定势是国际化最大的挑战之一。
具体媒介的选取至关重要,新媒体平台、大数据资源、数字化出版在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为学术期刊国际化带来风险。渠道的多元化要求学术期刊实现网络、大众、人际的多维度传播。同时考虑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不同国家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因此,如何将学术信息和学术语言精确转化,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信息误解,这也是传播方式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5 结 语
早在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实现文化走出去,学术走出去。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提出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的学术期刊改革和发展方向,契合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满足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作为文化与学术的载体,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势在必行。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际化不等同于“西方化”,更不等同于“英语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中文论文翻译为英语,那也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样的简单机械转换,根本没有形成交流,不足以担起学术平台的功能。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也不能简单地以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文章数量为准,国际化的水平和效果更多地是看其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的同时必须保持主体性,要让中国学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同时,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放眼世界,反思当代世界普遍性问题,研究国际热点问题,提供有效应对之策,同时要秉持中国立场,研究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或许未来,集团化经营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集约化,如中国知网平台联合创办的专业网刊打破校际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以《中国社会科学》为首,实现了六刊一报的运作模式,集团化品牌效益显著。总之,手段是多样的,但是目的却是唯一的,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4年9月27日,孔子学院10周年,孔子学院成为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关键一环,由此带来的“中国元素”与“中国故事”成为响彻全球的文化关键词。孔子学院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华文社科学术期刊也能迎来国际化的春天。
注 释
[1]倪思洁.中科院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番[N].中国科学报,2014-08-11
[2]郝振省.学术出版如何由“大”到“强”[N].光明日报,2013-01-29
[3]李铁映.创新理论必须有创新的学风与文风 [J]. 学术界,2002(1):13
[4]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OL].[2012-07-09].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2-07/09/c_123387954.htm
[5]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J].学理论,2014(10):172
[6]王绍光.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J].读书,2002(5):100
[7]聂珍钊.中国学术期刊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2-19
[8][美]曼纽尔·卡斯特;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9]菲利普·G.阿特巴赫.至尊语言:作为学术界统治语言的英语[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183
[10]王丰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5):43-44
[11]张春海.推动中国学术在大数据时代扬帆远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5
[12]张晓雪.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131
(收稿日期: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