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做 “狗熊掰玉米棒”式的教师

2015-07-28马志响

江西教育B 2015年3期
关键词:玉米棒狗熊培训

马志响

记得小时候,老师总爱给我们讲关于狗熊掰玉米棒的故事:原来东北每到收获的季节,就有许多狗熊跑到玉米地里掰玉米棒。这些东北狗熊进入玉米地后,通常都会用前掌掰下第一根玉米棒,便夹在左腋下;然后再用前掌掰下第二根玉米棒,再夹在左臂的腋下;又掰下另一根玉米棒,再放在自己的左腋下。你们知道最后狗熊掰走了几根玉米棒?毫无疑问,虽然狗熊掰的玉米棒有许多,最后得到的玉米棒却只有一根,因为每次去掰下一根玉米棒的时候,上次夹在腋下的玉米棒就会掉在地上。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都会捧腹大笑。笑话狗熊的憨傻,更不会想到世界上会有如狗熊般这样笨的人,亦不会认识到这笑话恰似一些人现实生活的写照。

工作后,我越来越发觉教育就像那片玉米地,自己即是那个“掰玉米棒子”的人。我在教育的“玉米地”里如狗熊那样前行,掰了十几年的玉米棒子了,却始终没有掰到教学业务、教育素养、管理智慧、专业成长等的棒子,它们皆掉在地上。而尤其令我惶恐的是,我还发现这竟是一个教育的普遍现象。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很多老教师的嘱咐:学校里数学教师轻松些(数学科作业少、负担轻),语文教师累(一般语文教师任班主任,且作业多,跟班紧,负担重)啊!有句俗语: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去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老教师的“经验”传授,加上自己又是奥数竞赛教练员,就力争当了数学教师。但教了多年后,依然找不到专业感觉,人轻松惯了,思想也放松了,总是原地踏步,成长缓慢。不仅如此,而且愈来愈发觉数学太理性机械和枯燥单调,并不适合一向细腻、丰富、感性、富于幻想的我。于是心猿意马,后几经辗转,终于实现专业转身,弃理从文。不过这一改,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外文(英语),那时小学刚开设外语课,学校缺外语教师,加上我要求转科,就临时让我顶替代课。站在英语课的讲台上,我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在那时英语刚刚起步,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只是当做副科来教,并不举行统一考试,才不至于误人子弟。专业不对口地教了两年外语后,我光荣下岗了,终于专业对口地教了语文(我的本科学历专业是中文),回到了老教师不以为然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前行。数学、外语、语文,走了一通,犹如掰玉米棒子的狗熊一般,在黑暗中摸索掰棒,掰一个掉一个,再掰下,再掉……最终蹉跎岁月,两手空空。

我想告诉自己和如自己般的教师:既来之则安之,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要保持教育初心,保持激情,保持教育新鲜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懂得坚守,学会坚持。坚守宁静与淡泊,坚守理想与信念,坚守岗位与职责,坚守自我,坚守课堂,坚持——执著的人才能成功,才能绽放。能沉得下去,才会有所成就。

不仅如此,我们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听课时亦是“狗熊掰玉米棒”的状态。原因何在?因为,很多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培训任务而去参培、听课的,很多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是为了获得职称评定的证书材料……回望自己亦如狗熊般前行。自己参加培训那会,意气风发,信誓旦旦,当时很想抓住机会,作为提升自己的节点,促使自己快速发展。认真记录了很多东西,下载了很多资料,暗下决心:要像名师那样看多少本书,磨多少次课,做多少实践调研,写多少感想,做多少规划,创新多少形式、内容,决定改造自己的课堂,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当时很有感触和想法,有思路和干劲,在那个激昂的学习情境中可谓是斗志满满、跃跃欲试。但一回到自己的课堂,就心如止水,一切搁浅了,又回到“过去的自我”,一切照旧了。再也没有重新翻过当时的资料、笔记和小结,以为记录就只是记录而已。再没有重温过那时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思绪,更没有过理论联系实际,笔记、资料皆被束之高阁,内心再也想不起来那段经历。遇到下一个培训、学习,又信誓旦旦地再投入怀抱,再走出。学习一次,忘记一次,再学习再忘记,再放下,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年复一年,这不就似东北狗熊,以为自己偷了许多根玉米棒,结果走出玉米田之后,却只得到(当前的)一根玉米棒吗?

培训如此,上课亦复如是。每上完一节课,人还没离开教室,就长吁一口气,一副完全放下、放空的样子。无论是评优课、公开课抑或是家常课,上完即关闭课堂“大门”,也关闭内心的大门,从没有再进入过。上完课就一身轻松、大脑清空、万事大吉。没想过再随堂反思、记录,回顾、总结,也不会归纳、提炼、研究这堂课。每上完一堂课就如狗熊掰一根玉米棒子,再上一课,再掰一根……如此,上一课丢一课,循环往复下去,教学能力如何提升?专业发展从何谈起?

我的随笔写作也是如此。对于教育随笔、叙事写作,每遇到一个事件,就写就记录一个,再遇到再写作、记录……记录时积极性很高,有感而发,写完了就丢弃了,从来没有过对教育现场、事件的第二次进入,也没有进行过再次地梳理、分析、反思和意义提升。以至于我的写作仅仅停留在表象和浅层,无法深入肌理,把握本质,揭示意蕴,获得深层提高,也无法突破就事论事的思维局限性。

直到我的老师在我专业发展屡屡受挫之际再次用这个故事点化我时,我才茅塞顿开,也才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知道了症结所在就要努力:在工作上我不再好高骛远、左顾右盼、朝三暮四,迷茫彷徨,而是目标已定,内心坦然,并沉潜下去,立足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去深研。培训学习,我不再把记录、资料束之高阁,而是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整理成专题素材库,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时时摘抄,时时温习,时时吸收,常读常新常体味。我也总是回来给老师们进行二次培训,总要上移植课和示范课,总要把这些学习的理念、行为尽量糅合进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特长吸收自己最需要的“那一瓢”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抓住课改培训最本质的思想、理念,抓住原点,认清实质,用此武装自己的头脑,关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实现自身教学特点与课改培训经验的完美结合,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教学套路、风格,并一以贯之地坚守自己的精神立场。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再上完一课丢一课。我学会了记录课堂、记录教学,学会“镜面”关照,不忘第一时间反思、总结、归纳、提炼,每上完一节课我就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反思总结,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样?教学重难点在哪?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点在哪?课堂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教的亮点、学的亮点在哪?这节课遗憾之处在哪,以后需要如何完善或规避?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有磕绊,在哪里有舒展?磕绊之处需要怎么引导,舒展之处需要如何评价引领?课堂上是如何解放学生思想的,成功和不足处在哪?课堂的开放度如何,怎样更上一层楼?课堂的学习信息是否丰富,师生如何共同创造更加异彩纷呈高效的学习课堂……

一节课上完了,我总要想着下一节课如何承接,如何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学内容的连续衔接。要想着和过去的这节课进行对照、反观,要把这一节课放在一个单元里、放在这一册书里观照、反思……教学能力、经验就会在一次次的横、纵向的比较研究中获得提升,成长会在一次次的自我对比、自我否定、自我重塑中获得,思想也将在一次次的碰撞、比较、磨砺中不断形成……

面对一节节课,学会时时回顾、梳理、解剖,学会“瞻前顾后”,学会观照,学会不间断地反思总结,让思维随着反思而持续深入,课堂教学才会呈现“一线串珠”之美。

由此,我的教育随笔写作也系统性了,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端着机枪到处扫射。而是能够围绕一个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深入、系统、持久地写反思性“系列文章”,形成系统实践、系统思维。如我听到很多人质疑家校沟通中“家长签字”的作用和功效,认为家长签字弊端多多,建议取消,我提笔写成了《发挥“家长签字”的积极功效》并被教育类核心期刊刊用。我看到很多学校为图省事、方便用“校访”代替传统家访形式,引起我的思考,我从家访和校访的出发点、环境、角度、备课、形式、理念的不同方面详加阐述,论述家访的不可代替,写就了《莫让“家访”变“校访”》一文, 发表在一家核心期刊上。看到如今的短信、网络、电话、校讯通等便捷家校沟通方式逐步替代传统家访,家访到家这一形式逐渐被淡化和遗忘,又一次触动了我的思考神经,详述了“家访到家”所发挥的爱心服务的功能,很快写就了《“家访到家”的智慧》……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我还通过做课题研究写“系列文章”,围绕我申报立项的徐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儿童话题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我组织了数次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数十篇)对教学实践具有较强指导价值的“话题作文”调查报告和教学研究论文,自身也在研究中对各种问题渐渐明晰,不断成熟,我感觉这是提高自身专业成长的好方法。教师们可在此方面写出大智慧,并学会超越自己。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教师们,莫做 “狗熊掰玉米棒”式的教师!教育之途,别走得太快,让心跟上来!让我们自己打开深入反思和回顾的大门,懂得坚守、学会坚持,静水流深,宁静致远,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专业发展的辉煌境界吧!(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责任编辑 刘伟林

E-mail:1780724227@qq.com

猜你喜欢

玉米棒狗熊培训
一只狗熊来报恩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一个巨大的玉米棒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