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影教学解决了习作“三大瓶颈”问题

2015-07-28孙建锋

江西教育B 2015年3期
关键词:习作美的生命

孙建锋

作者简介

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在《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著有《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的对话》等书。

“有兴趣、乐表达、长智慧”,是长期困扰儿童习作的“三大瓶颈”问题。V影是摄制流程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微电影或微视频。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当下,由于它展现了全新的影视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凸显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展示电影作为个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被拍摄者独特的个性,深受人们的青睐。在笔者看来,从习作教学中开发文质兼美、意蕴丰赡的V影作为文本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广开习作言路,增长他们的习作智慧,是习作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有兴趣

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V影习作教学主要是遵循视觉文化转向的内在规律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文化形态是口传文化,第二种文化形态是印刷文化,第三种文化形态是电子媒介文化。从传播形态的转变角度看,如果把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叫做话语文化,那么以电影为代表的图像文化可称为视觉文化。从转变的逻辑上看,有一个从语言中心文化向图像中心文化的深刻转变。用海德格尔著名的表述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所谓“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意味着在当代文化中,我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看得见的东西才有更大的文化力量。看见就意味着优势,就意味着权力。图像凌越文字的优势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复杂的,它至少表明了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对阅读文字的快乐转向观看图像的乐趣,揭示了社会文化的转变逻辑。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有一个从以语言为主因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主因的文化的转变。这也就是说今天的图像文化或者视觉文化是从语言主因时代向图像主因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虽然都是在传达某种信息,但语言和图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说语言,最直观的特点有三:第一,语言是线性的,就是说语言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第二,语言是有序的,必须排列,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第三,语言是概念,它是抽象的。因此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形态,我们叫做理性的文化。图像跟文字不同:第一,图像是空间并列的,它不是线性的;第二,图像是同时出现的,图像的秩序不像语言那样有序;第三,图像是感性的。基于此,有专家认为,图像占据中心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所建构的主体更趋向于感性的经验。

从学理上说,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阅读语言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另外,图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限制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看电影是不能有片刻的走神的。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

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远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更具诱惑力。笔者下文的习作教学设计表明:“V影”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当下,作为一种吸附眼球的视觉文本,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扩大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一是其迅捷、高效传递的图像符合人不断攀升的视觉需求;二是其“时空凝缩”体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缩小与种种时空障碍的消解,延伸了人的视线,赋予人的眼睛更加神奇的能力。

二、乐表达

欲使学生乐于表达,就必须解决一个有话可说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教学文本的选择不无重要关系。笔者以为,教学文本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张力愈大,愈利于学生自由言说。因此,选择的教学文本应该成为多种隐义的空间。V影作为习作教学的文本,便富含着多种隐义的空间。儿童在观看V影时,不但存在着个体偏好、意识、观念及价值取向,而且还隐含本土族群的“集体意识”以及观看世界的方式。所谓观看的方式,在伯格看来,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看所以是一种自觉的选择行为,伯格的解释是:“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人怎么观看和看到什么实际上深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就像胡塞尔所指出的: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都具有一块社会文化的“地”,而且这块地始终同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我们衬托起来。正是生活于其上的这个大地,永远成为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成为环视世界的“视野”。这块地不但有它自身的生命,而且不停地向我们说出它的“话语”。

对于文本而言,关键是学生。学生使文本活跃起来,但他们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作为个人而相互区别,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也因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观看时间和环境而变成多种多样的学生。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感受及不同观看方法,使文本具有不同的新生命运动。从此以后,文本不再是某种环绕着特定意义的单一封闭单位,而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中介渠道,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场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V影作为教学文本,成为一种隐含多种意义的空间。这就为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广开言路,自由习作展现了无限的视野和实现的平台。

三、长智慧

儿童习作的过程是智慧增长的过程。“启蒙是人从其自身所造成的不成熟性中走脱出来。”(康德)不成熟就是人在无人唤醒与指示的情况下不能使用理智。这种不成熟性是由自己造成的,因为其原因不是由于缺乏理智,而是由于没有决心和勇气,在无人唤醒与指示的情况下使用自己的理智。

生命美需要生命美启蒙。一切生命,归根结底,都是朝向美的无止尽的运动,都是导向美的最高和最强的努力,所有的生命体都具有呈现美的趋势。生命的产生就是寻求美的力量的爆发结果。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宇宙间生命的产生及其发展,就可以看出它们无不朝着其内在力量所选择和决定的方向成长。如:无论是V影《花盆里的人》,还是《无尽》,其中生命成长的方向本质上都不是生命以外的任何因素所决定的。生命发展的方向是由生命系统内在诸因素之间交错平衡的产物。生命系统总是根据生命本身同其环境诸因素的较量中,权衡获得它本身内在力量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影响下,生命内在诸因素之间根据生命本身的优化欲望,自然会选择其期望的存在方向。所以,一切生命体在世界的特定关系中存在,都势必朝着一个优化的方向生存,呈现它所选择和创造美的方式。这就是生命运动本身的“意向性”。

美是生命,生命就是美!凡是有生命存在和展现的地方便有美神秘又令人动情地呈现在那里。美伴随生命的成长而呈现。生命的自然历程为美的展现和敞开提供广阔的前景,也为美的内在强大力量的涌现及其神圣性奠定不可摧毁的基础。所有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样,所有来自生命的美,也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珍贵的,因而也是永恒的,又是瞬间的。美在永恒和瞬间的交错中展现她的珍贵性、历史性、偶然性、爆发性、突发性、循环性和奇异性,同时呈现她的神秘性和诱惑性,呈现她的多样性、变动性和灵活性。在美之中,隐含创造的动力,又伴随创造的智能。美是生命本身的精华和本质。美永远像生命那样,有无穷无尽的新生源泉,又有无限的发展前程。美需要生命内在力量的支持,也需要在生命的反复曲折成长中展现她的神奇魅力。在V影习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相互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抓住生命的每一个机会进行生命对话,点燃了生命的每一个火花,每个人都无愧于生命拥有者的身份。

V影,是有待展开的多种混合意义的开放性储存库。当我们用无利害的态度来关注V影时,它就会处于一种完全开放的活泼样态,通过视觉语言,显现了可见元素背后的不可见的意义群,其艺术价值在于它恒久地隐含着值得人们一再发现和回味无穷的不可见的意义。希冀我们能够在享受艺术中创造艺术,在创造艺术中享受艺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猜你喜欢

习作美的生命
好美的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