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一场与盒子的战斗
2015-07-28
赖特曾经说过:“如果有人提及最棒的当代建筑,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把我放到最前列,那我一定要揍他。当然了,在聊到最坏的当代建筑时没有提到我,也是对历史的背叛。”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80岁的时候,是一个相貌出众精力充沛的老人,一头银发,喜欢年轻人的穿着,手里把玩一根藤杖,他接手的建筑项目数量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个喜欢抽烟、常常戴—顶牛仔帽的设计师,是个傲慢而淘气的老头,但与此同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天才。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提及最棒的当代建筑,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把我放到最前列,那我一定要揍他。当然了,在聊到最坏的当代建筑时没有提到我,也是对历史的背叛。”
对他来说,建筑是一个为人类生活而存在的空间,它不是一面浮墙,不是一座纪念碑,更不是一个盒子。1952年,他83岁,在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大会上,赖特宣布:“我要对那种认为建筑是盒子的观念发动一场战争。”作为演示,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盒子,“小子们,看好,这里是一个盒子”,然后他把这个盒子擦掉,重新做了组合。“墙面、屋顶,这些结构现在需要能够根据需求延伸和改建。一栋建筑最核心的地方是它的内部空间,因为在这里,人们生活、工作和祈祷。建筑师的责任是为人类文明创造合身的殿堂。”
在70年的建筑师生涯里,赖特创造出了许多这样的殿堂。他是一个对现代建筑里那些“光亮的玻璃盒子”和复活的古典建筑里那些“豪华高端大气”抱有某者种残酷心理的创新者。相比之下,赖特用一种非常严肃的眼光看待建筑建成后的环境,他创造了一些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更加可持续和更有营养的设计。
不久前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名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内到外”的大型展览。有意思的是,这家博物馆最著名的一栋建筑就是赖特在50多年前设计的。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设计原稿、新的建筑模型和探索这位天才人生的数字动画。
通常来说,建筑展总会给人_种缺乏生气和脱离语境的感觉,就像去看医生一样。但这次的展览充满了怪异的理念和澎湃的能量,让人眼花缭乱。或许展览的空间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在古根海姆标志性的斜坡上,随着坡度升高,人们首先看到的是赖特的早期作品,包括他第一间工作室的素描图和伊利诺伊州橡木公园的联合教堂。在这里他使用了悬挑板式的混凝土屋顶,用半透明荧光幕替代了普通的墙面,整体线条现代而干净。
同样展出的还有其他60多个大型建筑项目,比如他在家乡威斯康星农村的宏大设计塔里辛建筑设计学院;以及他为S.C.Johnson&Son公司设计的行政大楼,这栋具有未来主义特征的建筑在1939年被《生活》杂志称赞为“如同一个在溪流中裸泳的女人。在运动和仪态上无不表现出清凉、流畅和韵律感”。
同样展出的还有一些没能动工修建的建筑模型和构想。比如他为巴格达设计的扩建计划,如果得以付诸实践,将会把这座沙漠中的古老城市转变为中东地区的现代文化中心。还有他为Gordon Strong AutomobileObjective汽车公司和一座天文馆设计的建筑模型,这些都没能动工,它们把20世纪中叶的风格和仰望星空的野心进行了光彩耀人的结合,但最后只剩下这些模型,让人唏嘘。没有人不希望它们变成现实,因为它们在今天一定会成为某次旅行的完美目的地。
无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巨大的公共空间,赖特对人与这些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持久的思考。他的设计充满生气,土生土长,并且根据设计需求和建筑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特别的考虑。他在美国中西部设计修建的草原风格住宅表现出了松散自由的结构特征,以炉台为中心,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他为那些流线型的写字楼设计了巨大的中庭和天窗。赖特—次又—次地证明,即使当建筑结构形式要服务于功能性时,建筑依旧可以采取宏大设计。
而这次展出最主要的展品无疑是古根海姆博物馆本身,这个螺旋状的、引人眩晕的地方似乎在悄悄偷窃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1957年古根海姆建造过程中一个建筑工人曾经抱怨道:“这是我做过的最古怪的项目了,简直让人摸不清头脑。整个结合点都是一圈绕一圈,没人知道它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这个博物馆螺旋形的布局常常让来这里参观的人找不着路,这让艺术家感到挫败,也让策展人为如何引导参观者感到头疼。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搞懂这里的详细结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极为独特而且让人兴奋的地方,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空间是如何引导人的行为的?赖特作为思考了几十年这个问题的人,他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虽然很遗憾他没能看到这座建筑完工。这家博物馆1959年10月开馆,而91岁的他在同年4月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展览避开了赖特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争议性的方面,比如他的多次婚姻、丰富的婚外生活、某些建筑设计在工程学上的瑕疵以及他对美国城市发展的糟糕观点;而是选择关注建筑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量。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商业开发已经对公共空间有了某种统治性的决定权,而这次展览或许是一个契机,让人重新回忆起那个当平凡问题还有机会遇见不平凡大脑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