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共享

2015-07-28陈万发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7期

陈万发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工作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面对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新型的师生关系 热爱欣赏学生 创新自主管理模式 德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7-02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工作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面对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共享。

一、师生共建宽松、愉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班级管理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与良好班集体的能否形成关系很大,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认真负责、尊重爱护的。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我觉得班主任首先应该注意这种氛围的创设。创设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氛围并使之能内化为群体的精神行为,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从大处着眼,全力提倡,得春风梳柳之效;更要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收夜雨润物之功。

1.在尊重热爱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学生、欣赏学生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一质的规定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必须从明天的需求来为今天的班级管理定位,必须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教师应尊重热爱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对他们出现的错误应及时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他们的工作会更努力,学习会更有进步,也就会暴发出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因此,做为班主任要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可贵的闪光点,呵护这可贵的闪光点,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

2.依靠集体,集聚力量,规范引领,共创和谐班集体

创建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是师生的共同目标,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依靠学生、积聚力量,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把一些学生能做的事情放手给他们做,班主任充当的角色仅是组织者、传达者,建议者,通过自己的规范引领而不必事事躬亲。一个班集体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首先应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因此,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探究自主管理模式,通过民主选出一批聪明能干、品学兼优的同学来充当班干部,这样不仅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还可培养出一批得力助手辅助班主任工作。

二、转换角色努力与家庭、社会各个机构互动与构建,挖掘家庭社区教育优势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重新确认自己新的身份。班主任在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努力与家庭、社会各个机构互动与构建,挖掘家庭社区教育优势,“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构建,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学校、家庭、社区的人力、环境、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

1.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以学校为中心”为“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自主性。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通过家庭、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充分挖掘、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2.引入学生干部管理的“竞争”机制,探究实施以人为本的自主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发挥教育优势,合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利用各种宣传、咨询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营造对社区的亲合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共享

当今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独立倾向比较明显,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但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极为不利,这就需要探究实施以人为本的自主班级管理模式,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实施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在“自治”中成长,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同时,学校要主动与学生所在社区取得联系,创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是社会百姓生活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