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构建

2015-07-28黄爱青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归纳总结教学艺术操作

黄爱青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奋战在一线的数学老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讲究教学艺术。本文阐述了教学艺术的含义及其特点、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以及精心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教学艺术 导入 操作 课堂训练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19-04

在信息技术时代,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魅力,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让数学课堂更具有魅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构建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弄清教学艺术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艺术是教师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艺术的内涵具有如下要素:

1.教学艺术具有诱导性。教学艺术是教者与学者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而施展的,老师具有引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就是教学艺术。

2.教学艺术具有吸引性。教学艺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攻璞琢玉,把知识打造成作品,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把学生引入知识迷宫、走进科学殿堂、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学运用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就乐学上进、大敞心扉、思维活跃、积极配合,绽放他们睿智的火花。

3.教学艺术具有独特性。首先,教学艺术是针对教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手段,只服务于教学中;其次,教学艺术常教常异,是属于教师个人的,它可常教常新,不同教者,个性不同,采用的教学风格、手段、方法也不同,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教学艺术”;再次,教学艺术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它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定的效果。学生是具有不同思维的群体,因此教学艺术的设计得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4.教学艺术具有综合性。表现为:它是时间的艺术,一堂课40分钟;是空间的艺术,教室的空间;也是听觉的艺术,教师朗读、讲授;也是视觉的艺术,教师表演、板书;这些综合性,能使教学艺术显示出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觉转移的立体美,绘景状物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启发思维的哲学美。

二、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

(一)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会迅猛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基础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机能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那么,课堂教学要精心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营造高效数学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积极探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讨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能使得课堂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做身边的数学,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让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为此,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倾向。让学生有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努力开发学生非认知因素,充分发挥学生意志、想象、情感、性格、潜意识、灵感对教学认知的作用,增强教学动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状态,让学生愉快地汲取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课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设计引导学生设疑,然后展开合作交流,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实现心灵与心灵沟通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自然使课堂教学实现了高效。

三、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一)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新课导入具有艺术性,那么必可培养学生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如果能用恰当的事例、典故、谜语等,必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为此,新课导入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菌兹·冒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例如讲“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可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西瓜”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西瓜的老爷爷,望着那鲜红的西瓜,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西瓜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今天我们认识了几分之几后,我们就能够帮助悟空和八戒了。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教师随即出课题: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以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快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

应用故事引入能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则笑话,都能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学习。对展示的数学知识深感兴趣,从中意识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2.巧设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巧设悬念就能先声夺人,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改变学生由被动地学为主动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任意三角形,用量角器把三个角的度数量出来,让学生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一一猜对了。此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这么快就猜对了,是不是有什么秘诀?造成心理上的渴望,想知道究竟。老师随即引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以后,你们就会知道它们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了。学生在活动中很快领悟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埃┘趿礁鼋堑亩仁扔诘谌鼋堑亩仁H绾未斫滩模绾紊柚靡傻悖墙萄б帐醯谋硐郑己玫纳枰煽梢约て鹧暗挠佣欣诙孕轮兜睦斫狻?

3.猜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比较长短》时,教师右手握一枝黄铅笔,左手握一枝蓝铅笔,看见一头,另一头看不见,让学生猜一猜,哪支铅笔长?学生有的说,我看到黄铅笔长;有的说,我看到一样长;还有的说,我看不出哪根长,因为只看到黄铅笔长,握在手中的部分不知道谁长,所以不能确定谁长。老师随即引出课题:比较长短还有这么多学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比较长短。

4.多媒体动态导入,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对图像的旋转功能,先指名学生到展示台前演示把三角形绕定点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随后老师用多媒体插入了三角形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动画演示和旋转后留下的轨迹,通过两幅不同方向旋转图的对比,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逆时针旋转和顺时针旋转中的异同。通过观察和操作的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从无序走向有序。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不胜枚举。每节课导入方法灵活多样,但方法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时间要适当,其目的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能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提供必要手段。

(二)注重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向导与老师,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好动的天性和喜好,表现自己的所思、所创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用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纸片自己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他们想得到的分数。再如:学习多位数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感受十进制的原则。我们的教学能够针对学习内容和实际,精心组织、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感受,在动手动脑中自己寻找、获取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有效地激发和挖掘,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就有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和内驱力。

2.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研究表明适当地用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具有帮助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明显作用。例如:在《认识长方体》一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长方体实物,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再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都是来自于他们在操作中的亲身体验,不需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在操作中不断领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逐级构建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再比如:在《11-20的认识》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直观感受到10个一就是是十。在此基础上继续操作分别数出11到20根小棒,感受数的组成,特别是20,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19是1个十和9个一组成,再添一根又满了10个一,10个一又是一个10,20就有2个十组成,体会十进制规律。

恰如其分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发现数学秘密,引发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有时还能够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非懂的时候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中,当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为了实现将传授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在课堂训练上做足以下几点:

1.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感悟数学语言

“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多媒体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

“说”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的分与合、表内乘法口诀、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等。教师应创造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练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课堂训练要注重创新引导,力争给学生一种“玩数学”的快感。数学课堂练习的选择必须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并且要恰当引伸,且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水到渠成”的而非“神来之笔”,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非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后,可选择下列题目进行课堂训练:①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拿图形;②找生活中的图形;③用钉子板围图形;④用图形拼你喜欢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3.要对重点问题、特殊问题、易混易错问题进行重点训练、针对训练、反复训练、综合训练。例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求学生要分析题目,弄清题意,为达此目的,可进行如下的题组训练:(1)粉刷教室的四壁和上面应算( )面。(2)计算火柴盒内壳用料应算( )面。(3)给礼堂内圆柱形的柱子涂上油漆应是求( )。(4)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是求它的( )。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会对求不同物体的面积心领神会,熟烂于心,且题目紧扣生活,灵活而不呆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运用一刻也离不开思想与方法。因此,课堂训练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长期、反复渗透,着意开发、精心提炼、潜移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总是把思想与方法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数学的“灵魂”,离开“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四)注重归纳总结,升华学生对传授的知识的理解

1.运用简洁语言归纳总结解题步骤,深化学生对解题的深层次理解

运用口诀式语言对解题步骤进行总结归纳,可升华学生对解题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提炼解题步骤,尽量运用准确、简炼、便于学生记忆的口诀式语言。如《数据的分段整9理》归纳步骤为: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折线统计图》的画图步骤可归纳为:座标、描点、标数据、连线;《圆的认识》画圆的步骤为: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旋转一周、标名称。

2.解决生活中的题,深化学生对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与归宿。教师可利用学生本节课所获的知识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面积的意义和单位》一课,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火柴盒上面的面积20( );老师办公室的地面面积20( );一张《小学生报》的面积约20( )。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辨析面积单位大小不同,清晰了学生头脑中对各种“面积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又如《认识几分之一》课结尾出示12颗糖和问题:这些糖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通过这题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人因时而异,因情而定,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只有从具体问题出发,积极探索规律,匠心独具,做到既生动有度,又活泼有格,庄重与恢谐辩证统一,做到求美与求真和谐统一,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发挥语言的艺术感染作用,使数学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清平,李聪睿.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导读与教学实施.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孙菊茹.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任学宝.学教和谐 促进教学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3,(02).

(责任编辑 文 思)

猜你喜欢

归纳总结教学艺术操作
回家的蚂蚁
浅析助词「は」和「が」用法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考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