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村小“进城”后的新教育平衡点

2015-07-27孔德勇

人民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学校文化

孔德勇

当村小划归高新技术开发区

光谷第五小学的前身是湖北省武汉市郊区的一所农村小学。2006年,随着光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学校划归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日益凸显。

首先是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文化对教师、学生原有知识文化结构的巨大挑战。学校除少数新进的年轻教师外,多数是乡村教师出身;生源大部分是“生”在农村、“养”在农村却“学”在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和新移民子女。最前沿的高新科技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在学校直接面对面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感到似乎只能择其一而从之,教师和学生都在徘徊。这种徘徊直接表现为教师队伍不稳,学生流动性大,是我们办学面临的首要课题。

接下来就是城乡教育深度融合的挑战。来自城市和乡村两种文化背景的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如何处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如何同时满足学生根系乡土的心理需求和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问题。

终极挑战是在新型城镇化社会背景下重新定位: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现实中存在许多教育“失衡”的现象:重“教”轻“学”,育人方式失衡,造成教育效率低;智育强,而德育、体育、美育、勞育弱,育人内容失衡,造成学生成长失衡;学校片面求“特色”,刻意突出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工作发展失衡,造成学校不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给教育转型发展、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静下心来思考,所有挑战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办平衡和谐的教育。当一所农村小学划归高新技术开发区,平衡和谐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开始探寻一种平衡和谐的教育。

实现“人与知识的和谐”

说到“平衡和谐的教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通常是学校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人内部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文化知识体系与其在学校最主要的“教”与“学”生活的和谐,归根结底是实现“人与知识的和谐”。

基于这种思考,在面临乡村教师占比高、教师队伍不稳的问题上,学校没有采取“换血”方式,而是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提升”。一是给教师“提气”,强化教师职业理想追求,帮助教师建构新的职业价值观;二是全面提升教师自身品质,鼓励人人争当创新者,不做“教书匠”,用爱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用平衡和谐的心态看待职业;三是培养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发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四是强化培训,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几年下来,光谷五小形成了品牌,就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迅速得到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与其教育教学工作和谐匹配,每个人的心稳了,教师队伍自然就稳了。

平衡和谐即“适合”,我们针对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和新移民子女为主的生源特点,办适合学生的教育。打工子弟和新移民子女往往因为不能融入新的生活而缺乏归属感,变得害羞、腼腆、内向。因此,我们提倡一种激励、唤醒与鼓励的教育,首先给他们求知的自信,让他们与教师、教材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底子薄、原有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脱节、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较差等问题,学校努力平衡学生特点与教育教学要求。比如,在教学时间上,学校规定:每节课40分钟,教师讲授引导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15分钟,反馈交流时间要达到10分钟。为创造这样的条件,教师教学时坚持“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学校就这样“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循着平衡和谐的规律去教育教学,达到“人与知识的和谐”。

在教育中激活大自然的弥合力量

乡村与城市,仿佛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端点,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在教育中,我们也更多地把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看待,激烈地讨论着乡村教育是该奔向“城镇化”还是回归“乡土化”。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有没有这样一种教育可以弥合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裂隙,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之间有没有可和谐发展的平衡点?

城市里高楼林立、道路平坦,人们被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紧紧包围;数字化、信息化带来城乡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将人与现实世界用屏幕隔离开。城市儿童得了“自然缺失症”,人的天性中某种对于大自然的渴望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乡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表现出“去乡土化”,危及一代根在乡村的师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其后果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体系不适应仍处在转型期、乡村和城市文化并存的新型社会生活,更为严重的是,一代甚至几代有着“乡土文化血液”的师生在“向往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文化,也再回不去乡土文化,其文化身份认同失去了平衡。如此看来,转型中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一方缺失自然,一方缺失对自然的认同,这不正是两种文化天然的契合点吗?

我们找到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的平衡点——自然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在广阔的自然空间里自由体验,在这个天然的游戏场中得到快乐,在意蕴丰富的自然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创造的灵感。有乡土文化根基的孩子在自然中找到了情感归属,获得了身份认同,城市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补上了自然这一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因为自然的纽带实现了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融合,进而和谐发展。

同时,学校取法自然,提炼出“金、木、水、火、土”平衡发展的“五行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框架下建设校园环境、开发活动课程、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把教育当作一种自然生态来维护和发展,追求平衡和谐的最好状态。

平衡和谐是一种教育观

首先,平衡和谐体现出一种“整体观”。学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着各种教育元素,如课堂模式的构建,校本课程的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以及学生兴趣爱好、求知欲、想象力等能力的培养。用平衡和谐的整体观看教育,就是看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环节、每一种教学策略选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教育设计应该像建高楼大厦,在庞大的结构和繁复的细节中找到整体的平衡。我们要实现学生的平衡和谐发展,就需要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缔造完美课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营造学生平衡和谐的心态,等等。

平衡和谐也体现出一种“运动观”。教育处于永远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环境、教育者、被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其中任一元素的改变都需要教育的再平衡。平衡和谐是一个“平衡-变化-再平衡”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稳定了,就要继续寻找让全体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再平衡;生源稳定了,就要继续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再平衡;学校教育教学稳定了,就要更好地把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起来,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平衡和谐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和合观”的重要观点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因此平衡和谐的教育与个性化的教育和特色教育发展并不矛盾。我们承认学生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群体的和谐平衡。我们鼓励有个性的教师,让110名教师根据每个人自身优势,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实现教师身心的和谐。我们追求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应该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新平衡。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最终诉求都在于人,平衡和谐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平衡和谐的人。

一是培养身心愉悦、品行合一的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身”“行”的教育是以往的重点,但是对一方的“偏重”常常意味着对另一方的“忽视”,所以我们向“心”和“品”的教育平衡,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标。比如在学生犯错进行批评的过程中,我们不再只是通过批评纠正学生的行为,而是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平衡学生的行为与心靈发展。

二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针对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实问题,我们注重加强德育进行平衡。我们制定了《五行德育细则》,从学习、生活、文明、纪律、卫生等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课程改革,强调德育渗透;保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会”等德育活动的时间、内容和人员安排,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培养和而不同的人。学校改革传统“三好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五星少年”评选活动,通过“文明星”“纪律星”“学习星”“生活星”和“卫生星”多个维度的评选,全校1500余名学生在期末每人都能拿到至少一张奖状回家,每个学生在和谐成长中都有亮点。带着不同亮点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终将实现学生成长整体的平衡和谐。

四是培养与他人、与社会相和谐的人。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关爱、帮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参加“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活动,让学生在人与人的和谐交往中、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命充满正能量,心灵少烦恼,不惧怕,与他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形成平衡和谐的关系,真正平衡和谐地成长。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学校文化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