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美”的教育学内涵
2015-07-27张剑澜
张剑澜
寻找知识的美感
有教育者认为:“美感是一切智慧的基础……人对知识的深层次需求,通常表现为一种美感需求,不爱学是因为发现不了知识的美感。”
任何学科中均含有美的元素,区别只在于美的形式不同。并不是只有音乐课、美术课、语文课才美,这些课程的美只是更直接、更显性;数学课、科技课、体育课同样具有美感,挖掘出这些学科中隐性的美更为重要。因此,任何学科都没有理由拒绝美育。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知识的美感。
苏州六中是江苏省第一所依托普通高中建立的艺术特色学校,学校以美育为基础,提出“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所理解的美育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而是深入探索各个学科的美,以全学科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
比如吴冰老师的化学课,她用变幻莫测的化学反应实验展现学科特有的神秘的美;她请美术班的同学探究颜料的化学成分,请音乐班的学生分析乐器的材质对其声学性质的影响,请表演班的同学在无实物表演中体会物质性质的不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美、理解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她用老舍的诗作《咏黄山》导入教学,引发学生思考“诗中云海、薄暮、雨花、晴岚等美景有多少是和‘物质的分散系有关”,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双方面的学习兴趣。
充满美的课堂不仅学生爱学,老师也乐教。同时,这样的课堂要求老师有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若干年坚持下来,在寻找学科之美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出一批既有学科教学能力又有跨学科整合能力的老师,“美”的教育魅力尽显。
创新的美学逻辑
美往往不以逻辑方式存在,但恰恰是这种“非逻辑”的美学逻辑有助于创新。因为美的非逻辑特性,发现美、创造美都不能只靠理性思考,审美活动一般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来改善人的思维模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对创造力的产生作用更大。我校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教授在给母校的题词中欣然写道:“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恐怕顾先生的意思不外乎此吧!
苏州六中在教育创新过程中一直循着美的规律,比如园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
美具有整体性,美的规律引领着课程创新走向教学形式的多样统一和内容的整合。如李智勇老师的园林植物课充分利用蕴藏于苏州园林的美育资源,以植物为主线,穿插着动手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园林植物知识,结合与园林相关的古典诗词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植物的美的变化,同时通过体验园林的美让学生自觉形成愛护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美是和谐,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在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和谐关系。园林文化系列课程就是在看似无关联的园林之美与学科知识之间寻找恰切连接的点:“园林测绘与数学”“园林气候与地理”“园林花窗与设计”“园林导游与英语”……目前,学校已开设20多门园林文化选修课程,并且还将继续扩大外延,我们希望把园林文化课程建设成为国家课程的课外有效补充、苏州园林文化的传播课堂、中华传统文明的广大教室。
学校要把“美”提升到“爱”
至美的情感和行动是“爱”。我始终认为学校应该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窗之爱、学科之爱、教育之爱孜孜流淌。爱产生于美,并提升美。学校要做那个把“美”提升为“爱”的地方。
美引导人的行为。学校把美育格言定为“大爱尚美”,用美育来引导学生去爱:尚美必知美,知美必爱美,爱美必作美,人之作美,善之广大。美术特级教师周振威在学校一次公益活动——“大爱六艺”艺术品爱心拍卖中捐赠了自己5幅国画作品。他说:“教学生画画,就是要教他们懂得画面中各种元素和谐才能产生美,而做一个社会人,也必须懂得爱人、爱社会、爱自然,这样才是一个美的人,也才能出美的作品。”
形式美具有净化人心的功能,美育可以由形式进入心灵。我们的校园建设处处彰显着园林之美。紫藤、凌霄、金桂、香樟、玉兰、芭蕉这些美丽的植物散布在校园各个角落,校园也是学生的生物课堂。方亭、半亭、廊轩、牌楼、照壁、楼阁这些典型苏式园林元素在校园随处可见,它们也是美术班同学的设计课堂,是语文老师的楹联实验室。我们为学生搭设一个形美、纳美的育人环境,这些都是用美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了解科学、习得文学、热爱生活,用美育来引导学生形成爱美、尚美的情操。
“大爱尚美”的格言渐渐渗透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师资管理方面,我们柔性使用人才。在组织教师们开发园林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少用硬性要求,多用柔性引导,从追求美出发,让教师在美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让学生爱学科的新的切入点,而且自身在认识学科美育和跨学科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管理中体现出的人性之美成就了教师对学科、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的真爱。
成就个性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做出诗文,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这也就是说美是存在风格的,学校美育也应该有自己的格调。
自然也像是一部字典,有赖于学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成就个性的美育。我们学校园林文化系列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美的熏染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些园林文化课程的开发围绕着园林的物质美、生活美、精神美,学生学习的对象就是有直观美感的,学生十分容易被吸引而投入其中,进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体悟美,用一双美丽的眼睛发现美。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课程的背后更有“丹青难写是精神”“物含妙理总堪寻”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光潭影、草木虫鱼、亭榭轩廊、虚实之景都浸泡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其醇香浓厚,非尝试者不得知晓,其精神之美,更是让尝试者久久流连。文化是艺术的归宿,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是受用一生的养分。
丰富性是美的重要特性。学校美育越丰富,给学生提供的选择越多,越能成就学生个性的美。学校力邀名师大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评弹课上,学生跟评弹名家盛小云学评话,唱弹词,传承吴方言;昆曲课上,两度梅花奖得主王芳更是亲自登台为学生现场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这些名师大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们的成长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极好的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的底气与尊严,他们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中国美与文化的种子,是德育和美育的全美结合。
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有句话:“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美也是这样。美的交流最不受语言、地域等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国际交流中更需要个性的美。
学校美育的鲜明特色为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增添了光彩,学校相继成为新加坡、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著名艺术高校的教学基地和生源基地。2015年暑期,“锦绣江苏”夏令营在我校开营,省政府邀请来自8个友好国家的60多位高中学生在我校学习中华文化课程,让他们完完全全感受了一把中国的美、江苏的美、苏州的美。同时,学校翟忻来同学的古琴演奏在“华音杯”音乐国际大赛上喜获金奖;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剪花女》获新加坡国际舞蹈大赛金奖。具有中国之美的学生也正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露风采,将美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