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怎么融入课程?
2015-07-27杨荣冯长宏
杨荣 冯长宏
2015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杖头木偶传人颜育在媒体上打广告招收徒弟,希望这项技艺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扬州杖头木偶俗称“傀儡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刚柔并济、细腻传神的艺术特色著称于世。颜育是扬州杖头木偶的省级传承人,因担心“技艺失传”迫不得已才登广告。
看到这则新闻,我们陷入深深思考:扬州,江淮大邑,历史雄郡。自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起,已有2500年历史。扬州人民创造出蜚声海内外的地方文化:灯彩、漆艺、雕版印刷、古琴、扬州剪纸、扬剧、扬州弹词、扬州评话、玉雕、刺绣等,274个项目入选了世界级、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有些项目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作为邗江教育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人的使命,更是责任。”作为扬州最古老之地,传承和弘扬扬州传统文化是邗江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结合“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我们提出了“传统文化润校园”项目,开始了将地方文化传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区域教育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点在哪里?
2015年4月22日,在古邗沟畔的大王庙广场,我们举行了“童心迎城庆”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的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扬州传统文化一条街”引来嘉宾和广大市民围观,由师生们演绎的扬州木偶、剪纸、面塑、扬剧、民歌、评话、民间传说、竹西诗词、西湖纸扎等独具扬州文化魅力的艺术展示让大家流连其间,啧啧称赞。竹西小学百名师生还现场手书数百个“邗”字,以酣畅墨韵向母亲城2500周年城庆献礼。
通过寻找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点”,我们设计和开展了“醉扬州”等很多校园文化活动,既很好地传承了民间艺术,汲取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又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邗江古镇众多,历史传统悠久,地方文化深厚。不少学校整合利用地方资源,提炼学校文化特色。“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地处扬州最南端的是瓜洲古镇,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动人传说。坐落在瓜洲的邗江实验小学,通过建设浮雕故事长廊、御碑诗刻、民间故事体验馆,讲述民间故事、吟诵诗词歌赋,建设“扬州民间故事”特色校园文化。梅岭小学西区校从史可法长眠的梅花岭的“梅”字出发,结合“梅开五福”的传统文化,引申出“优雅、高洁、坚韧、争先、和谐”的学校核心价值。
目前,30多个非遗项目在学校开展,全区“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非遗项目,我们在学校设立了各具特色的体验馆:公道中学有扬州画派体验馆,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有扬州剪纸体验馆、筝韵体验馆,育才小学西区校有扬州雕版印刷体验馆,邗江实小有扬州民间故事体验馆,维扬实小北区校有扬州手工技艺体验馆,公道小学有扬州刺绣体验馆,梅岭小学西区校有扬州戏剧体验馆等,这些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听、看、探、赏、玩等体验活动中喜欢上各种非遗传承项目,从而唤醒师生心中的文化自觉。目前,各学校努力成为优秀传统的“文化高地”,邗江正成为扬州地方文化的“辐射中心”。
学校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非遗项目?
每周五下午,你走进邗江区的每一所小学,都会看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我们在全区学校推进“1+X”非遗校本课程模式,即每所学校重点建设好1个全员参与的地方文化课程,X个部分学生参与的地方文化课程。
我们认为,地方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多样化的课程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运西中学的舞龙、汊河小学的泥塑、杨寿学校的绳艺、美琪学校的扬剧、公道小学的腰鼓、黄珏学校的漫画、邗江实验学校的扬州民歌等,已经成为初具影响力的精品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全区各学校积极将扬州传统文化的因子融入到国家课程中,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之路。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将剪纸课程与美术课程有效融合,每学期用四节美术课进行剪纸教学,低年级了解剪纸、欣赏剪纸,中年级练习剪纸,高年级练习剪纸创作。还有的学校在德育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加入扬州历史、英雄人物、地方文化等元素;在音乐课程加入民歌、声乐等内容,在美术课程中加入“扬州八怪”作品赏析、扬州剪纸等内容。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丰富了课程内容,也让学生领略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我们立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借助教师、家长和社会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维扬实小发现秦宇航同学说扬州评话很有天赋,就联系扬州评书名家杨明坤成了他的师傅。在名师的指导下,秦宇航用心揣摩,反复练习,进步明显,他表演的《三碗不过岗》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成为蜚声校内外的“评话达人”。
专业师资缺乏的难题如何解决?
在推进“传统文化润校园”项目中,我们最大的困惑是专业师资从哪儿来?几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内培”“外引”“合作”的方式,解决了专业师资缺乏的难题。
我们推出教师“1+1+1”培养计划,要求所有教师能胜任1门国家课程、1门校本课程和1门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地方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我们启动了“优秀传人”培养计划,选出一些有文体艺术特长的教师,通过拜师学艺、集中培训、脱产研修等形式,让他们能尽快胜任一个地方文化项目的辅导和培训,并成为该项目的“带头人”,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形成“雁阵效应”。
我们与文化部门一道,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了民间艺术教育专家库,聘请了十多位“大师级”的非遗传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评话大师杨明坤、扬剧名家祝荣娟、剪纸大师张秀芳等多位“大师”定期走进学校,辅导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学生非遗技艺,把扬州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润进孩子的心田。他们用高超娴熟的技艺指导孩子,用锐利独到的眼光发现艺术新苗。同时作为现代手艺人,他们的专注坚守、精益求精、敬畏入魂等精神品质也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们。
我们还挖掘、借力、整合社会资源,与扬州漆器厂、双博馆、中国剪纸博物馆、八怪纪念馆等展开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实训基地。孩子们定期到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的基地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基地的专家、技师等也定期到学校授课、指导。杨庙小学还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达成合作协议,扬州大学的教授、讲师定期走进杨庙小学,就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改革中如何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非遗文化如何在学生身上传承下去、体现出来?
“纤柔纸张,剪刻阴阳,启迪智慧,传承理想,彰扬生命,播撒希望。剪纸人,怀揣热诚,静谧耕耘,历经寒暑而不懈,垦植春秋而不辍,用一双慧眼,描摹世间万物趣志。此所谓,一刀一剪春风生,方寸溢美涵韵神,阴刻阳剪传新意,巧手灵转舞乾坤。”
这是镌刻在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校园内石头上的“剪者说”,表达了师生们学习剪纸艺术后的生命感悟,他们将这些感悟归纳为“灵、趣、巧、秀、美、恒、谨、谐”八个字,成为激励师生成长的学校精神,丰富着学校“敬一文化”的内涵。随着“传统文化润校园”项目的推进,在传统文化中有益因子的熏陶和影响下,孩子们正悄然变化,拔节成长!
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滋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气质,也让孩子们了解了本地文化,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地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道德传统,这是道德教育取之不竭的“宝藏”。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开发了“玩具总动员”艺术项目,推进扬州毛绒玩具为主的艺术教育。孩子们以“五亭龙”玩具城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访问探究、玩具制作、吉祥物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校园玩具小店、网上开店、街头义卖等形式,孩子们将玩具义卖所得的钱款捐给贫困地区儿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扬的今天,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让多彩纷呈的地方文化艺术走进校园,既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能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展开,真正实现培养具有“世界情怀、中国灵魂、扬州特质”的邗江少年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