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如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2015-07-27章敏

人民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枣核文本情感

章敏

文本是人内在精神的产物,是“我们通过它来理解我们自己的中介”。然而,从“目中无人”的社会学、文章学和语义学解读法,到“有人无本”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解读法盛行,文本解读长期徘徊在技术与主观的两端,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并没有多少实际效用。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主张“人本交融”的哲学解释学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新追求。

这种解读理念强调学生以“我与你”而不是“我与它”的态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当双方“对话”达成一致时,真正的“理解”就出现了。文本解读就不再仅是一种把握文本含义和作者原意的认知活动,而是使学生在理解中获得认知与精神全面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基于此,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尝试依靠学生已有的认知积淀、生活体验以及其独特的阅读体验,探索让文本解读走向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自我教育之路。

利用和开掘学生的认知积淀

学生的世界和文本世界存在着思想、经验、习俗乃至生活上的差异,越是经典越是明显。想要让学生对陌生的文本变得熟悉,把文本的意义变成他自己的,我们就需要检视他们已有的认知积淀,搭桥铺路,让他们能在“自我——文本”之间走几个来回,以深入文本所描写的生活与情感深处。

以萧乾《枣核》一文为例,过去的教学往往直接根据教材编写的单元主题——爱国情怀,讲述海外华人的对故土的思念,学生似乎也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种灌输。但笔者在一次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文本所产生的很多疑问都是出人意料的。比如,相隔万里的同窗,为何偏偏只要我给她带几颗生枣核?与其等待枣核生根发芽,何不直接带树苗过去?如果用其他物品为题,是否可以?

这些问题表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识与文本世界的距离非常大。那位海外游子原来在国内的生活经历以及其寄寓情感的方式,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这些可以从她家后花园中的“垂杨柳”“睡莲池”“北海”等景观的布置得到印证,但学生读不懂其中的奥秘。据此,我采用“举三反一”的方法,与学生一起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关联点。先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体味“梅花”对游子的宽慰之效。再一起回味居于台北的张大千将“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当作最珍贵的礼品供奉在先人灵位前的浓郁思乡情。

很快,学生与文本站到了相通的时空中,并在“对象自我化”和“自我对象化”的解读体验与反思的往复过程中,明白了选取枣核的用意所在,领悟了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并且还观照到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通过对学生已有认知积淀的利用与开掘,学生的世界与文本世界实现了有效对接。他们不但理解了文本,而且还在理解中对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有了自觉的反思,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

依托和细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认为,没有基于学生现有生活体验的解读,难免会落入教师牵引式甚至是灌输式的教学之中,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然而,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来都不是零距离,这需要一个“化体验入文本”的过程。

学习《幼时记趣》时,很多学生读到“鞭打蛤蟆”就发笑,有的还边读边做抽打的动作,觉得很有意思。老师该怎样做,能一笑了之吗?

不能。有人说,文本本身是一种双重存在:作为形下的作品文字的存在和作为形上的意义的存在。从作品文字本身来说,我们可以顺应学生锄强扶弱的想法,在学生体验缺位的情况下,这也算是呵护了他们的一份童真。然而从作品意义上来讲,还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写作、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生活体验,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从写作意旨上充分体会其所想表达的“想象之趣”。其次要与文中所塑造的“二虫”“癞蛤蟆”等意象进行“视域融合”,在自然生态规则中理解这些动物之间的应有关系。再次还要从学生已有的文化体验出发,引导他们爱护一切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的事物的痛苦之上的文化意识的觉醒。

通过细化各类生活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知文本中他人他物的体验,进入文本所营构的生命和精神世界,并据此反观自我,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尊重和运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是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状况和价值需求以及他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时代背景等与文本交互的产物,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桥梁,教师要尊重和运用好它。

布丰的《松鼠》是一篇说明文,从教师的阅读体验看,该文本的体式特点很典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生动准确。然而,学生们的阅读体验却感觉这是一首描摹松鼠可爱情状的散文诗。如何关照他们的这一阅读体验呢?首先,我设法把存在于学生体验中的诸多可能性呼唤出来。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体验用小诗形式写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写出了很多有质量的小诗。如《我很绅士》:举手,前爪吃东西/投足,小跳着前行/耶,我是一绅士。像这样小巧的变式解读,一样能显现出学生对文本内容、行文逻辑以及主题情感的理解與把握。接下来,引导他们用这些小诗与文本进行形式与内容的比较,文本的固有特质就在他们的阅读体验观照下清晰起来了。

学生们的阅读体验是他们对文本的一种“前理解”,引导他们将这种体验以简单易做的运用加以固化,正如迦达默尔所说,原型是在表现中才达到自我表现。再据此与文本进行多维度的比较,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思考和判断的具体情境,养成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由选择的习惯和能力,促使他们在文本解读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猜你喜欢

枣核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台上
老鼠们的枣核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