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元年的思考

2015-07-27朱哲

人民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学校

朱哲

去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犹如蝴蝶的翅膀,轻轻“扇动”之下,教育领域由此启动了一轮涉及数千万学生命运的深入改革。2015年,随着考招方案及配套文件的全面推开,我国进入新高考改革元年。

从走班教学、课程设置等形式上的变化,到教学管理、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变革;从考招模式的改变,到育人模式的深度革新,这些或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之大超出多数人的预期。“蝴蝶效应”辐射到的不仅是高中,考试院、大学、初中甚至小学都已行动起来。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教育领域的“大洗牌”。

要把一连串的问号拉直,必须转变育人理念

改革方案公布初期,许多高中校长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家长、学生、老师心中充满了各种疑问。

实际上,校长们也很头疼。传统的教学秩序被打破,课表怎么排?走班教学怎么“走”?教室数量不够怎么办?教师是否具有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走班后如何管理学生?学生不会选择怎么办?生涯规划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如何记录?学生的选择、考试时间各不相同,学校如何合理安排3年的课程,安排好不同科目的开课顺序?因学生选择导致的师资需求波动性的“潮汐现象”如何解决?没有了平行的教学班,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连串的问号都是考招政策这根“杠杆”撬动基础教育领域的结果。选才方式的改变影响的是育人过程的改变。“我们不应该让姚明和刘翔一块儿参加110米栏的比赛,因为这两个人的专长不同,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说。

这也是本次考招改革的用意所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传统的高考模式是“考什么学什么”,新高考是“学什么考什么”,看似简单的位置对调,实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的深度变革。

从选课走班开始,软硬件条件各不相同的学校,开始探索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从“教师主导”变成“学生为中心”地开展工作。

针对师资和教室空间的不足,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做法是开展实体走班与网上走班相结合的“一体两翼”的新走班模式。语数外和3门选考科目进行实体走班,学考科目则开始网上走班的实践探索。网上走班时,学生利用手持终端开展自主学习,学校每周设置一定课时的面授课,进行辅导、答疑、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学科进程,满足了不同学生弹性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能避免师资“潮汐现象”。

在分层走班方面,除了按照成绩和个人意愿分层外,浙江省温岭中学的设想是按照学习特点进行分层,将学生分为依赖老师型和自主学习型。依赖老师型的学生课时多于自主學习型,后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前者。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

选课走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选择和规划能力,因此大多数学校允许学生多次选择、调整课程和层级。上海建平中学每隔两个月给学生一次调课的机会,温岭中学则在走班之前,给学生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3次调整机会。

走班就像一个“引爆点”,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深度调整期:学校组织架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变革已然拉开帷幕。不管是否愿意,裹挟其中的每所学校都应顺应形势,走出属于自己的改革路径。

不仅“孩子”要卖力,“大人”更需要给力

从目前上海和浙江的实践来看,学校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但与此同时,学校却面临着诸多掣肘因素,难以施展拳脚。

一次会议上,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提到,考招改革后,浙江省整理了12项大的挑战,其中“有3方面的问题是学校不能解决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跟其他教育部门一起来解决”。其实仔细分析起来,问题不止3方面。

其一,今明两年属于新旧高考方案并轨运行的阶段,一些学科教师既要应对高三的常规高考科目,又要同时承担学考和选考两种模式的教学,某些学科教师的需求量大增,更别说稀缺的生涯规划指导师了,“用人荒”不可避免。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校提前“挖人”,有的地区组织教师“走校”或使用“在线课程”。但说到底,适当灵活增减教师编制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然而在编制问题上,学校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的核定。

其二,教室等硬件设施要改造、升级,要组织力量研发课程,要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等,所需经费、资源支持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审批。

其三,新高考方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认可。目前,除了民间自发的组织,官方很少组织改革理念的宣讲和培训。此外,新高考制度下,教师一般都要“多头”任教,同时兼任A、B等不同层次的课程,还要兼任成长导师,要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方法也离不开培训。

其四,选课走班后,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会拥有不同的课表,同一地区的学校也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确定自己的教育进度,由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干预。

……

遗憾的是,这些“学校不能解决”的挑战目前还没有人给出说法。就像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所言,现在的情况是“‘孩子卖力,但‘大人似乎不给力”。

“搬新家的时候,一定会经历一段忙乱的过程”

从文件颁布开始,上海和浙江两省市以探路者的姿态逐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但如同所有的改革一样,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201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学校统筹安排教学工作的意见》,直指部分高中在高一年级结束时确定选考科目、以选考科目组合分班、集中时间赶进度搞“学考会战”等现象,称其为“这是应试教育的新表现,完全不符合改革要求”,及时叫停并要求切实扭转、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

扩大选择权是本次考招改革最大的亮点。除语数外3科统考外,上海的6选3和浙江的7选3的选考模式为的是破解“一考定终身”的难题。理论上,两种选考模式将产生20种和35种学科组合。

在政策公布之初,人们或多或少地认为,过去的理化生、政史地的组合会是多数学生的选择。然而上海和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理论上”的选择就是现实中的真实需求。比如上海晋元高级中学2017届高一学生中产生了20种选考组合,人数最多的是“物化地组合”85人,人数最少的是“生政史组合”,仅4人。这就意味着,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课程必须告别以往的“齐步走”,进入“私人定制”时代。

在两地的方案中,学考成绩按等级赋分,浙江还为学生提供了两次选考机会。本是为了增加公平性、可比性、选择性,但让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家长、学校“开始玩‘田忌赛马”,“开始研究怎样错位、占位、择时,使自己的学考成绩能够有显著优势”。

无独有偶,旨在破解“唯分数论”的综合素质档案也遭到不少质疑。一些师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理解不深,想以“走形式”的方式尽早完成规定学时拿到学分。对此,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唐关胜提醒:“不要把社会实践当作一桩麻烦事,而是应该看作學习的一种需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学校会努力为学生提供空间,学生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一步到位的方案。“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要宽容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文东茅这样认为。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搬到一个更大更好的新家,还没有布置好之前,家里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一定会经历一段忙乱的过程,等东西归置好后就会是崭新的居所。”

10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通报了新高考改革至今取得的成绩:2015年专项计划录取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较2014年增长10.5%,全国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50%,各省份均已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学考会战”、选考的功利性博弈、综合素质评价的投机取巧等都是“搬家初的忙乱”表现,是改革深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期”;理念的转变、配套性政策的跟进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局部的“乱象”就否认改革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学生、学校会逐渐认识到,让孩子学会选择、参与社会实践等内容对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给改革和实践者一点空间去调整结构、积累经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之路才能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