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牵“芒鬼”

2015-07-27张新祥

今日民族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家园佤族芭蕉

文·图 / 张新祥

情牵“芒鬼”

文·图 / 张新祥

芒国金养老寨

爷爷心里装着一个故事叫“芒鬼”,他说现在那个地方叫芒国。我从小就听着这个故事长大。

芒国村委会位于耿马镇东南面,距县城7公里,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37户农户1943人,其中佤族1854人,占总人口的95.4%,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民族的村落。芒国的历史可追溯到耿马罕氏土司时代,旧时原名叫“芒鬼”,傣语为“有芭蕉的村落”。

爷爷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芒国的阿佤同胞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因为缺粮,大家不得不找毛薯、芭蕉心和枇杷果等野菜野果来充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芒国村住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矮小茅草房。但困难没有让芒国人退却,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跨越了一个个鸿沟……

在耿马丘陵地带,气温相对孟定要低,湿度也不够,一般水稻都是一年一季。芒国的阿佤人民通过长期的勤奋劳作和实践,发现水稻收割后还可以对未枯死的稻根进行管护,通过精心的呵护水稻可以长出第二季来。这样当地的稻田一年就可以收割两季了,这对耿马坝子来说是一个粮食增收的突破点。但这种耕种法在当时的佤族村落中颇有争议,因为旧观念认为食用这种二次收割的稻谷是对先人的不敬,芒国人打破陈规,使当地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摆脱了饥饿的困境。

爷爷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快乐的音符,时光在芒国人勤劳的欢歌中划过。经过体制改革,芒国村成了一个行政村,以前的芭蕉林变成了万亩连片的甘蔗林。勤劳的阿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村寨中原先的茅草房逐渐换成了小青瓦房,小拖拉机不时在村间道路上穿梭着,阿佤人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但一到雨天还是道路泥泞,村间牛粪、猪粪和泥巴搅拌成的泥塘路还是随处可见,出行的不便就像一道瓶颈,扼住了芒国村的发展。

跨进新世纪后的芒国村依靠党的惠民政策,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投身于新家园建设,不断向美丽乡村阔步迈进。首先是芒俄组被列为全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点,他们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理事会的充分运作下,大家大干产业建设家园,原先的小青瓦房变成了一幢幢农家别墅,家家用上了清洁环保的沼气能源,路边的牛粪猪粪被“请进”了沼气池。村间的泥巴路变成了一条条宽阔光亮的水泥路,建起了独具佤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广场。

新农村建设的农家别墅

现在,在芒俄蒸蒸日上发展的带动下,其他几个村组再也坐不住了,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大搞新家园建设,不断地把甘蔗产业做大做强,把一条条水泥路铺进家。

随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芒国人又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他们不再满足“一家一院”的美化绿化,而是掀起了整个村落间的美化、亮化建设热潮。大家齐心协力种好管好村间的行道树,把大树“请”进了村,请进了组,使整个村落都“淹没”在树林竹林中。在抓好绿化的同时,芒国人也注重抓好村组的卫生建设,注重文明礼仪,构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文明、和谐、美丽佤族村落。

在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芒国村的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2014年,芒国全村经济总收入229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

猜你喜欢

新家园佤族芭蕉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雨打芭蕉
渝水区下保村:打造生态美丽宜居新家园
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动物们的新家园
绿色四联新能源 缔造智能新家园
等闲托谁题芭蕉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