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分析
2015-07-25冯蓉蓉
摘 要:德国古典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促进哲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哲学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人性理论的研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凝聚着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心血,他们冲破传统思维习性和人性观念的束缚,认为人性是“自为本性”,使得对人性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并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性理论。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人性理论
古典哲学中关于人性理论的研究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其中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性理论的研究以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对人性进行定义,促进了古典哲学关于人性理论的进展。人性理论的分析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哲学的发展历史中也有着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理解、分析人的本性,是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费而巴哈、黑格尔、康德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关于人性的研究从形式上看存在唯心主义,内容上却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为康德,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涉及到多个学术领域,如:伦理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美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学科范畴进行界定,是世界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集中体现了18、19世纪德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辩证法的提出和论证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集大成的思想形成推动哲学研究的发展。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批判哲学,黑格尔对哲学体系的归纳,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性理论
(一)费尔巴哈的人性理论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后期典型代表人物,他对黑格尔以唯心主义分析人性进行了批判,并从感性主义的角度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人的地位、人性的本质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费尔巴哈学说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行为和思维,而且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有爱和意志,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研究,费尔巴哈认为人性中除了思维属性和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人性是在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所以孤立于社会生活,没有与其它人类交流的人,不具有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人类社会之中的,是人与人交流和相互影响产生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有意识、有理智,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自然,从而使自然更为适合人类生活。费尔巴哈这一人性理论对人性可以对自然产生反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费尔巴哈还认为人性中道德的体现完全是一种自然行为,也就是“人性本善”。
(二)黑格尔的哲学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认同康德提出的一些关于人性的理论,如人性自由论,但是黑格尔不认同人性自由的本质需要在彼岸世界才可以实现,他提出可以通过人的自身发展和思维来完成。黑格尔以“绝对精神”和历史辩证法彻底的改变了人的理性和精神的本质。黑格尔关于人性理论的学说是基于考察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历史观察作为出发点,也就体现出他观点是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黑格尔的学说有力的表达出人类社会现实内容以及辩证思想。黑格尔认为人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从而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而不是像其它动物那样去适应环境或者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事物,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展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不过黑格尔也认为人的活动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人的精神本质是自由,其哲学思想就是在描述如何实现自由历程。
(三)康德的人性理论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和开拓者,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奠基人,康德认为人归属于自然界,具有人性、个性、动物性三种特征,人性中的道德来自于人自身精神的特殊功能,道德的基础是思维命令。康德还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自由主体,人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按照道德规范采取行动。康德以人的理性区分人和动物,理性决定了道德价值的体现。康德还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充当着立法者,认识论中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认识,人类的认识产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客观事物,而且将自身的认识形式赋予到感性事物之中,让一些并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展现出规律性。康德的古典哲学人性理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却改变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为中心的格局,重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德认为人性中的“恶”与人类社会共存,不会被消灭,但可以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是人性自由的本能,而人善良的本质是由于在道德教育下人性中善战胜了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性理论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定了人性,实现了哲学人性理论研究的突破性的进展,对促进社会哲学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远招.论人在德国古典哲学诸体系中的地位[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
[2] 李娅娜.德国古典哲学人性论历史观探析[J].东岳论丛,2011.
[3] 王睿.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要派别的演变和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4] 樊浩.“伦”的传统及其“终结”与“后伦理时代”——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话与互释[J].哲学研究,2007(06).
作者简介:冯蓉蓉(1984–),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哲学硕士,就职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