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审美化探究

2015-07-25王中礼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趋向

王中礼

摘 要:生活化的审美趋向是消费社会下,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对观念性或个性价值认知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是为了弥补或彰显社会性或个体性的自觉意识不足。这种文化现象虽有发展但尚未完全成形。本文主要是对其发展演变重新梳理思考,试图探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艺术化的生活将如何引领未来现代性的发展新趋向。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生活化;发展趋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社会下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特征。它在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为美学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土壤。自从这一美学现象产生,美学界关于它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余浪未静。文化现象的产生必然和时代的特性有关,美学发展过程也会烙下时代社会推演的烙印。现代消费社会视野下,投射在我们视野里,表现出更多的是物质的富足引起的物性消费。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化需求也会不断膨胀。这种需求也必定是一场内在的精神释放。艺术生活化的倾向,不但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在现代性进程中丰富人的审美意识,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主要是源自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这部论著。消费文化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不断发展,并在社会历史时期显现出独特价值,并不断累续发展。费瑟斯通主要从三个维度讨论:其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了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也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其二,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第三,随着现代性催生的思想意识,导致各种现象随之而来,消解传统、消解艺术,消解了经典的跨界,似乎把艺术降级,形成于生活对接的文化现象。①

消费文化带动下的思想意识观念以表现自己的志趣和自我认同的规范价值为依托,实现自我个性的体验,形成独具特性的风格特征,本身就形成了消费文化的核心所在。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看到消费社会为了迎合大众消费的需要,消费文化的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等都已经打破了固有的“高尚”藩篱,冲破了艺术经典的防线,而走向了大众。消费社会下衍生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无疑引发了附属物的“符号性价值”,图像符号审美化的意旨不仅是审美化性质,更是将审美趋于现实,阐释背后的图像引发的人的欲望满足。

毫无疑问,费瑟斯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是把审美和艺术破除了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把现代性奉为神旨的追求艺术的绝对价值推向后现代的领域。在当代中国,由此为源头引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考和讨论,悄然兴起。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过度的交接点产生的审美泛化的现象,消费文化掀起的风格特性的张扬和“图像”符号的传媒,导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不断瓦解断裂。艺术与消费市场需求的切合,要求一些商业化生产的链条,满足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渴望,各种生活串接的链条都要以审美化的形式呈献给本来就对于艺术有着渴求欲望的人们,从而消淡了艺术的绝对美。

当代中国,特别是20世界8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变动必然催生新的文化现象的兴起。这也是顺接世界时代发展之流的必然趋势。我国开放式发展的不断深入,造成了发展失衡的多元化模式,也是的对于文化追求出现不同层次的特点。差异性往往与主体的内在需求有关,更突出显现出主体对于价值理解的个性特征。这种主体的选择性不仅是个体意志完全的决定,也是时代观念性在社会条件下的反射。生活化的价值观念需要寻找艺术价值的内涵,更需要寻找一条适应消费文化发展的生物链。

“日常审美生活化”由内在到外在具象呈现了诸多社会现实性特点。随着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与经济资本的大量注入,它们正在完成由艺术中心向文化消费中心的身份转变。②当下中国大城市中同样不乏费瑟斯通所谓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他们大多供职于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或部门,如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广告业、娱乐业、会展业、咨询业等,并主要从事符号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他们迷恋于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关注身份、表象、自我呈现、时尚设计与装潢的生活方式”。当下,诸如以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种种发展态势,可以认定,“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这种“生活化”的审美现象具象形式,并非是特里存在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出现,并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们现代社会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追求的高层次审美化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美学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慢慢深入到人们生活、甚至是人们的内心思想。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一种直观的体现方式。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慢慢向着“美”的方式靠拢,“美”逐渐成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一种默认的要求。“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结合,使得“美”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同寻常的地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发展倾向,也就不难理解。

这种思潮,已经是在经历了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在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或许,“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初是在商品经济之下,商品销售者需找的一种促使消费者更适宜接受的消费方式,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模式。但毕竟,这也确实迎合人们的消费品位和审美观念。以追求审美为最终的着力点,慢慢衍生。艺术生活化的倾向,不但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在现代性进程中丰富人的审美意识。当然,就现在的整体阶段而言,也仅仅是开启思想萌动的雏形。

人本身有追求适宜自身生存环境的天性,在原始人类满足了自身物质层面需求的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开始显现。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寻求自身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后,也就凸显了适合精神层面内需求,各种实用工具上的图案绘制,一种精神观念性质的东西慢慢注入其中。这是原始审美的开始。但这也是审美追求的初探。审美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直处于从属的发展地位。这种精神层面的内需求也就逐渐被放大,并需要极力地去弥补。在经历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物质层面的需求已经比较完全的覆盖人类整体的时候,这种精神层面的内需求便是放大到极致。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会显示出一种艺术审美化的倾向。这种审美化的倾向,在物质层面的获得满足之后,精神层面也必将需要更大的满足,甚至会出现一种精神层面的“思潮”。无疑,艺术生活化的倾向之后,审美也将会被推向聚焦的核心。社会整体性的审美需要会催生出巨大的内需力量,这将是这会发展的潜在动力。艺术生活化的推动,必然造成人的审美形式和观念的巨大转变。人们毕竟摆脱受原有的发展羁绊和束缚,寻找新的精神的起燃点。人们会在更高层次上寻找审美化的适宜人生存栖居的精神家园。

人类本身具有需求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求的天性。这种满足也是人类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是主要的着力点不同使得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征显示不同特点。艺术生活化的审美倾向迎合了人类的内在的需要,也并将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沿,发挥出其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并将开启一种新的社会性的审美风尚。

注释:

① 选自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1。

② 选自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2]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12(1).

[3] 刘精明译,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 当代审美新景观[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

[5] 高建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6.

[6] 张玉能.国当代文论建设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湖南城市学院报,2011年11.

猜你喜欢

发展趋向
传统与时尚并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向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趋向及发展战略解析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探讨
全球大学排名:主要类型与发展趋向
协助?协作?协调:国外教师组织的目标定位与发展趋向
浅析中国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之路
浅析我国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