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沼气的性能
2015-07-25王骏成胡明振孙林兵刘晓勤
王骏成,胡明振,孙林兵,刘晓勤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9)
沼气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生成的一种以CH4为主体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CH4和CO2。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对其进行提纯去除CO2后得到生物甲烷,可作为车用燃料使用,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1-3]。
吸附法分离CO2技术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设备简单和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尤其在欧洲变压吸附法为主要的沼气提纯工艺[4-7]。吸附剂是开发吸附分离技术的关键,相对于新型吸附材料,传统吸附剂更容易实现工业应用[8]。刘晓勤等[9]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H4和CO2混合组分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及分离性能,发现13X 分子筛对CO2/CH4体系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王洪梅等[10]用变压吸附法考察了改性硅胶对CH4和CO2混合气体的分离性能。杨海燕等[11-12]选取5A、13X 和碳分子筛等商业化吸附剂,考察了CH4和CO2混合气的动态吸附分离性能,指出碳分子筛再生能耗低,更适合作为变压吸附法提纯沼气的吸附剂。由于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吸附性能有差别,亟待开发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沼气提纯用碳分子筛。
本工作选用碳分子筛进行了静态吸附平衡实验,结合吸附机理探讨了动态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对变压吸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为中试放大研究和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碳分子筛由浙江长兴山立化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外形为圆柱状小颗粒,直径约1.8mm。
CH4、CO2和N2均由南京瑞尔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生产,纯度均大于99.9%。
1.2 纯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等温线测定
在25℃及0~100kPa 的条件下,采用英国HIDEN公司生产的高精度智能质量分析仪IGA-100分别测定CH4、CO2和N2在碳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该仪器的核心部件为恒温精密天平(分辨率达到0.02μg),其他还包括温度控制系统(-196~500℃)、高度抽真空系统、质量流量控制系统(MFC)、恒温水浴控制系统(-20~100℃)和计算机等组成。该仪器不仅能够测量纯组分气体吸附等温线,还能测量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
实验对碳分子筛进行预处理的条件为恒温150℃,真空度1×10-4Pa 维持5h,测试温度由恒温水浴来控制。
1.3 多组分混合气动态吸附实验装置和方法
多组分混合气动态吸附实验在单塔固定床装置上进行,该装置主要由钢瓶气、固定床吸附柱、色谱分析系统和抽真空系统等组成。吸附柱的尺寸为φ18mm×480mm,吸附剂的装填量为96g,吸附温度为常温。气体组成由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GC-9790Ⅱ型气相色谱仪分析,采用热导分析,固定相为Porapak-Q,桥电流为80mA,载气为H2,载气流量为40mL/min,柱箱温度为50℃,检测室温度为80℃,采用FL-9790 色谱工作站处理数据。
实验时先用氦气充压,使装置内部压力达到吸附压力,调节微量调节阀到所需流量后关闭氦气,并用真空泵将吸附塔内氦气抽出,打开混合气则吸附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对吸附尾气进行分析,当尾气中CO2浓度达到原料气中CO2浓度的98%并恒定时,可认为吸附已达到平衡并关闭进气阀门,停止实验,整理后得到气体组成和时间的关系曲线(穿透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纯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等温线
由图1 可以看到,在100kPa 时,纯组分CH4、CO2和N2在碳分子筛上的吸附量分别为3.3mL/g、38.2mL/g 和7.8mL/g。从平衡理论的角度来说,碳分子筛基本不吸附CH4,而且CO2/CH4分离系数约为11.6,推测碳分子筛可以达到从固定床出口直接富集CH4的目的。将圆柱形碳分子筛近似看成球体,当Mt/Me>70%时,ln(1-Mt/Me)和吸附时间t 成线性关系,利用吸附动力学数据得到一条直线并拟合,可以算出25℃和100kPa 下CH4、CO2和N2在碳分子筛内的扩散系数[13]。从表1 中可以看到,3 种气体在碳分子筛内的扩散速率为CO2>N2>CH4,说明碳分子筛在沼气提纯过程中可能具有扩散动力学分离效应。
图1 25℃下CH4、CO2 和N2 在碳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
表1 25℃、100kPa下CH4、CO2和N2在碳分子筛内的 扩散系数
2.2 CH4/CO2 单塔变压吸附分离过程
2.2.1 压力和流量对CO2动态吸附量的影响
配置CH4/CO2双组分气体,其中CH4体积分数为65.5%,CO2体积分数为34.5%,实验中混合气压力为0.4MPa,流量为200mL/min。由图2 可以看到,在碳分子筛上CH4很快穿透,此时塔顶气中CH4体积分数为100%,经过34.5min 后才检测到CO2,CO2穿透后塔顶气中CH4体积分数逐渐降低,直到碳分子筛对CO2也吸附饱和,最终达到原料气的体积分数,吸附过程到达终点。经计算,CH4穿透吸附量为5.4mL/g,CO2穿透吸附量为35.9mL/g,CO2/CH4分离系数高达12.6,完全可以实现从塔顶直接富集高浓度CH4的目标。
由图3 可以看到,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大,CO2的穿透时间延长,碳分子筛对CO2的穿透吸附量增大。对比0.2MPa 吸附压力下的穿透曲线,0.4MPa吸附压力下穿透曲线的形状更为陡峭,说明CO2在高压下的传质阻力更小。当吸附压力到达0.4MPa时,CO2穿透吸附量为25.9mL/g,再增加吸附压力到达0.6MPa 时,CO2穿透吸附量为26.9mL/g,增量不明显。综合考虑吸附效果和能耗,选择0.4MPa的吸附压力较佳。
图2 CH4/CO2 双组分气体在碳分子筛上的穿透曲线
吸附质的动态吸附容量由平衡吸附容量和动态传质所决定,除了压力,不同的气体流量对吸附质的动态传质也有影响。由图4 可以看到,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CO2的穿透时间前移,单塔塔顶富集高浓度CH4的时间变短。对比图3 和图4,吸附压力和气体流量两个变量中,气体流量对CO2穿透时间的影响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吸附压力为0.4MPa 时,经计算,流量200mL/min 下CO2穿透吸附量为35.9mL/g,流量100mL/min 下CO2穿透吸附量为25.9mL/g。气体流量越大,CO2穿透吸附量会有一定量的增加。究其原因,是由于碳分子筛具有大小均一的孔道结构,而且孔径大小和CH4动力学直径(0.38nm)相当,CH4在碳分子筛上的扩散速度十分缓慢,CO2动力学直径(0.33nm)比CH4动力学直径小,CO2在碳分子筛孔径内扩散速度比CH4快,在非平衡的时间内,碳分子筛对CH4/CO2具有扩散动力学分离效应。当气体流量较小时,气体在吸附床层停留时间较长,气体和碳分子筛的接触也就相对充分,有利于CH4向孔道内部扩散,CH4和CO2产生竞争吸附,占据一定数量的吸附位,从而不利于碳分子筛发挥扩散动力学分离效应,此时主要是平衡吸附分离效应在起作用,所以CO2穿透吸附量有所下降。
图3 100mL/min、不同吸附压力下CO2 在碳分子筛上的 穿透曲线
图4 0.4MPa、不同气体流量下CO2在碳分子筛上的穿透曲线
2.2.2 抽真空气体组成分析
图5 是塔顶未检测到CO2时,对吸附床层进行逆向抽真空再生,收集气体组成随抽真空时间的曲线图。可以看到,由于CH4相对于CO2是弱吸附组分,抽真空初期,CH4首先从碳分子筛上解吸出来,随着抽真空时间的增加,CO2逐渐从碳分子筛上完全解吸。
2.2.3 碳分子筛脱碳稳定性能的考察
由图6 可以看到,新鲜碳分子筛在0.4MPa、300mL/min 下对CO2的吸附量为41.9mL/g,5 次变压吸附后碳分子筛对CO2的穿透吸附量稳定不变,表明碳分子筛用于实现沼气脱碳提纯高浓度CH4是可行的。
2.3 CH4/CO2/N2 单塔变压吸附分离过程
为了考察少量N2对沼气脱碳的影响,配置CH4/CO2/N2三组分气体,其中CH4体积分数为55%,CO2体积分数为43%,N2体积分数为2%,实验中混合气压力为0.4MPa,流量为300mL/min。由图7 可以看到,由于碳分子筛对于CH4/N2具有扩散动力学分离效应[13],若在N2未穿透前停止吸附 实验,便可在塔顶直接富集体积分数100%的CH4;若在CO2未穿透前停止吸附实验,便可在塔顶直接富集体积分数95%以上的CH4。值得提出的是,碳分子筛对N2的吸附容量偏低,这恰恰对吸附剂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5 逆向抽真空气体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6 碳分子筛对CO2 的变压吸附稳定性
图7 CH4/CO2/N2 三组分气体在碳分子筛上的穿透曲线
3 结 论
碳分子筛用于变压吸附分离CH4/CO2双组分气体,可以很好地实现从塔顶直接富集高浓度CH4的目标。通过多次抽真空解吸和吸附试验,碳分子筛对CO2穿透吸附量稳定不变,说明碳分子筛适合成为变压吸附法提纯沼气的吸附剂。碳分子筛对于CH4/N2具有扩散动力学分离效应,使得其在提纯含有少量N2的沼气时具有分离作用。
符 号 说 明
C ——某一时刻该气体的体积分数,%
C0——原料气中气体的体积分数,%
D——扩散系数,m2/s
Me——平衡时刻的吸附量,g
Mt—— t 时刻的吸附量,g
r——碳分子筛当量直径,m
t ——吸附时间,s
[1] Ryckebosch E,Drouillon M,Vervaeren H. Techniques for transformation of biogas to biomethane[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11,35(5):1633-1645.
[2] 刘畅,陆小华,杨祝红,等. 化工新视野下中国生物甲烷跨越式发展策略[J]. 化工进展,2013,32(4):786-790.
[3] Sumida K,Rogow D L,Mason J A,et al. Carbon dioxide capture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Chemical Reviews,2012,112(2):724-781.
[4] 徐晓亮,赵兴祥,孙林兵,等. CO2、CH4和N2在不同硅/铝比β沸石上的吸附分离性能[J]. 化工进展,2009,28(12):2116-2121.
[5] Hasan M M F,Baliban R C,Elia J A,et al. Modeling,simulation,and optimization of postcombustion CO2capture for variable feed concentration and flow rate. 2.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and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es[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2,51(48):15665-15682.
[6] 田玲,邓舟,夏洲,等. 变压吸附技术在沼气提纯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2010(5):78-82.
[7] 陈祥,梁芳,盛奎川,等. 沼气净化提纯制取生物甲烷技术发展现状[J]. 农业工程,2012,7(2):30-34.
[8] 马正飞,刘晓勤,姚虎卿,等. 吸附理论与吸附分离技术的进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00-106.
[9] 陆江园,刘伟,孙林兵,等. CH4/CO2混合组分在13X 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及分离性能[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27(1):1-6.
[10] 王洪梅,罗仕忠,吴永永,等. 改性硅胶吸附剂用于CO2/CH4吸附分离的研究[J]. 天然气化工,2012,37(5):1-5.
[11] 杨海燕,李文哲,张鸿琼. CH4/CO2混合气中CH4的变压吸附法提纯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3):119-123.
[12] 杨海燕,李文哲,高海云. 碳基吸附剂提纯CH4/CO2混合气中CH4的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5):154-157.
[13] 王鹏,石耀琦,马正飞,等. CH4/N2在炭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与扩散模型[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28(3):484-488.